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的由来,追溯历史,几乎衍伸至殷商时期。
那时的殷商被武王灭了后,将巴蜀地区的茶叶列为贡品。
而翻阅文学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时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茶叶。
时光更迭,茶的用处也在发生变化。
最早的茶叶,用来解毒。
神农氏发现解毒的作用后,带领弟子们广种茶树,后至三国时期,茶开始用来入药,再往后,茶叶美容、养生的功效被逐步挖掘。
茶也从一种药品,一步步成为日常的饮品。
于是得见,唐代煮茶,宋代点茶、明代泡茶,茶叶代代相传;形式上,有散茶、团茶,砖茶,饼茶的转变。
明代茶砖的诞生,是出于运输储存的需要。
彼时,茶叶经过采摘、烘焙、运输等工序,到顾客手里的时候,往往已经失去鲜香之味,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延续茶香,像是花茶、奶茶等。
而茶砖,用压紧的茶饼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便能经得起长时间的输送,古人的智慧,往往来源实践,却非常巧妙。
可见,储存茶叶一事,困扰着古今多少爱茶人。
六大茶类的储存,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大相径庭之处,值得一一解析。
《2》
不变之处,避开水汽
实践才能出真知。
走遍几大茶山,目睹过茶农们存茶的手段,不得不感慨,避开水汽和异味,确实是六大茶类储存的共性。
茶农们的仓库——干燥、密封,甚至连窗户也没有。
仓库通常选址在二楼或三楼,用心的茶农,四周都会铺上木板,就连地板,也要用木板保证仓库的干燥、防潮。
仓库的门,平日里很少打开,尤其是雾大、回南天的时候,更是房门紧闭。
出于对湿度的严格要求,有些茶农还会为仓库配置抽湿机。
仓库的防卫如此严格,茶叶的包装自然也不能懈怠。
武夷山上的岩茶,茶农们一律用厚塑料袋装起来,再用粗绳绑紧袋口,装入纸箱。
如果长期存放,纸箱的隙缝更是必须用透明胶带封牢,不留一丝空隙。
茶农们对水汽,如此严防死守。
普洱茶农,同样如此。一样的纸箱,一样的塑料袋,都是为了防止茶叶受潮、变质发霉。
岩茶普洱之外,其它茶类,对于水汽的防范同样严格。
尤其是白茶,早在加工制作时,茶叶的含水量便被严格控制在8.5%以下,装入纸箱保存的时候,比上述的茶类包装还增加了一道保险——最内层的铝袋。
繁琐的三层包装,将水汽彻底隔绝于包装之外。
毕竟,水汽之于烘干完美的白茶,除了增加变质霉变的风险,没有任何好处。
当然,在自己家中存茶,用不着大费周章地改造存茶室,只需要保证室内的温湿度正常,减少开箱的次数,便足以避开水汽的叨扰了。
《3》
不变之处,避开强光照射、高温
阳光,除了在茶树茁壮成长,茶叶萎凋时发挥着作用,储存时,对茶叶同样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
只是存茶时,茶叶遇见的阳光,早已不再和蔼可亲,反倒成了电影反派的角色——
光照,会摧毁储存的茶叶品质!
阳光炽热的温度,会让茶叶中的叶绿素逐渐分解,残余在叶片内部的,是转化而出的茶褐素茶红素,以及原本茶叶便拥有类胡萝卜素。
这些物质像染料,将白茶的叶片浸上微红黯淡的色泽。
颜色嫩绿的茶类,如绿茶、黄茶、白茶,储存时受到阳光的影响,表现最为明显。
它们的茶叶颜色逐渐深邃,嫩绿深绿的色彩,一步步转变成古铜墨绿,或是深绿黄褐的模样。
而黑茶、红茶的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看似没有波澜,但它们同样深受阳光的影响。
千万不要小看阳光的作用!茶叶变或不变的外观下,隐藏着茶叶内质分解的真相。
茶叶的储存,一旦接触到阳光过猛,紫外线过强,会让茶叶内部温度升高,高温和强光的双重作用,是茶叶的催命符。
此时,叶绿素受热开始脱镁,茶氨酸首当其冲,逐步随着强光流失,多酚类物质开始加剧氧化,内质进一步损失。
另一方面,奠定茶香基础的芳香醇类物质,受到高温的催发,逐步溃散。
受此重创的茶叶,无论是哪一类茶,冲泡而出的茶汤,都是茶香单薄,茶汤寡淡,失去了原有的过人品质。
尤其是白茶,它虽然经得起长期存放,阳光却是干扰它陈化的拦路虎,稍有不慎,好茶便就此夭折。
白茶的后期陈化,是内物质发生酶促反应的过程。
储存的过程中,如果遇见强光高温,茶叶内部的水分,会以露珠的形式出现在叶片上,受水分的沾染,叶片极其容易发霉。
而温度越高,茶叶的氧化活动越剧烈,转化的速度越快,茶叶陈化速度失调,就像揠苗助长的稻谷,白白消耗了内质。
《4》
特殊之处,绿茶、黄茶需保鲜,存不了太久!
春季是一年中茶叶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的茶,清香满口,余韵悠长,尤其春日的绿茶,更是时节佳品。
绿茶早在明代,蒸青、炒青、烘青、晒青茶都已存在,然而从古至今,基本没有人将绿茶存成老茶。
绿茶,必须趁着新鲜劲喝。
绿茶独有的鲜爽、清香,这两种特质,来源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茶氨酸。
绿茶依靠杀青这一步骤,将茶叶中的酶物质破坏殆尽,避免氧气与内物质进行酶促作用,暂时抑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形成了绿茶的鲜爽气息。
然而,绿茶苦苦保留的鲜爽劲,最是脆弱。
大环境不是真空,再怎样保存,茶叶必然会接触到氧气。
当绿茶存放的时间过长,虽不会发生酶促作用,但茶叶内的多酚类物质却会氧化,鲜爽风情大打折扣。
即使是抽成真空小包装的绿茶,最好也要在一年内喝掉,否则茶叶的滋味,不复以往。
如果买的绿茶较多,一时之间喝不完,那么,在这个储存的过程,可以将严实密封的绿茶放入无异味的冰箱,进行保鲜储存。
黄茶,名气较小,但储存的要点同样是保鲜。
盖因黄茶与绿茶的工艺十分相似,唯独多了一道关键工序——闷黄。
这道工序,促使茶叶在湿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通过闷热催化作用、堆放作用,破坏茶叶的叶绿素,形成了黄茶色泽“黄”的特征。
工艺相近,意味着在储存的时间上,黄茶和绿茶一般短暂。
因此,黄茶的储存要点,与绿茶十分相近,同样需要保鲜、低温,储存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年,避免影响风味。
《5》
特殊之处,黑茶、白茶的后期陈化有特殊指标
宋代,天寒地冻,江南地区的贡茶惨遭滑铁卢,茶农无法完成贡额,于是贡茶的中心开始往建州转移,南宋时期,还出现了重建茶、轻蜀茶的局面。
建州,对应如今的地图,即在福建北部。
当时福建地区诞生的白茶,是宋徽宗最喜爱的茶。
白茶发展至今,走出了自己的独有道路,“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民间说法,点明了白茶的一种特性——经得起长期储存。
碰巧,同样经得起长期储存的茶——黑茶,它的前身是南宋时“轻视”的蜀茶。
彼时的蜀茶,主要用于边疆地区的茶马交易,原料的选择上,基本都是比较粗老的春尾茶、夏秋茶等。
而这些粗茶,因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湿热作用,出现自然发酵,茶叶色泽逐渐泛黑,四川乌茶由此而生,它的诞生,意味着黑茶的渥堆发酵技术开始萌芽,并渐渐为世人接受,黑茶得以重新步入茶叶的世界。
黑茶白茶,两种能够慢慢老去的茶叶,在储存上的需求,却截然不同。
白茶的长期陈化,避讳许多事物:光照、高温、杂味、水汽等等,于是长期储存的白茶,不仅要求三层包装,还必须保证存茶室的干燥、通风、避光而无异味。
金贵如豌豆公主,便是白茶的储存需求。
黑茶的陈化,则稍稍放纵。
黑茶本身能够长期存放,离不开工艺的帮助,工艺中的关键,则是渥堆。
渥堆的过程中,湿热作用帮助形成黑茶的品质,同时,高湿和温度,为微生物营造了一个极好的氛围。
微生物的活动分泌胞外酶,进行酶促作用,故而黑茶的陈化,受微生物的调控。
因此,黑茶的陈化储存,虽然同样不能接受长时间的光照、过高的温度,但它也离不开温度和湿度的把控,保证微生物的存活。
这种温湿度的细致差别,会导致黑茶发生截然不同的改变,根据自身对黑茶的需求,存茶的人需要掌握好温湿度的平衡点,引导黑茶的陈化转变。
黑茶白茶,同样是长期陈化,一个全然不理世事,一个则必须根据湿度温度转变风味。
长期储存茶叶,牢记因茶适宜。
《6》
宿醉、梦醒,清茶入喉,提笔写诗,是古时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生活片段。
闹市、干渴,大碗茶汤,一饮而尽,同样是古时寻常人家喝茶的生活场景。
如今喝茶,自在随心,任君挑选。
眼前的茶叶世界,早已百花齐放。
想要买到任意一种茶,都是极为简单快捷的事情,方便每一位茶友一一尝试,找到心中挚爱的某一类茶。
了解六大茶类存茶的需求,对茶性了然于心,买茶时才没有后顾之忧。
香芽嫩茶清心骨,醉中襟量与无阔。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