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8月25-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隆重启幕。让我们步入“非遗时刻”,感受非遗对美好生活的浸润,探索国际视野下非遗保护路径、非遗生态活化创新,共同见证当代非遗力量。
好茶还需好茶器,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展示匠心传承
茶器是品茗的媒介,“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茶器的选择对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将于8月25日至29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届时将会有多种知名茶器亮相展会现场。
嵊州竹编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西麓,竹资源丰富,且劈篾性能好,适宜发展竹编工艺。嵊州竹编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图源:天下泉城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著称。编织方法粗细并存,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嵊州竹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还为研究竹编生产历史和江南农村的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考察线索。嵊州竹编被列入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及罗伟邑、秀邑、母屯、板桥等村。
图源:天下泉城
鹤庆银器以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银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制品包括各式茶具、酒具、炊具、刀具、首饰、宗教法事用品等类。鹤庆银器被列入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建窑──又称水吉窑、乌泥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池中村一带,总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创烧于晚唐五代,兴盛于两宋,宋末元初趋于衰落以至停烧。历史上以烧造铁胎黑釉盏著称,俗称“建盏”,其釉色品类丰富,以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名贵瓷器饮誉海内外,被誉为瓷坛“黑牡丹”,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
图源:天下泉城
在中国茶文化浩如烟海的长河里,建盏是茶器中令人仰止的高峰,它以朴实的材质、简洁的线条、幻化的斑彩,展示了自然的极致之美,深得当时饮茶方式多样、对茶具高度讲究的贵族及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宋徽宗赵佶亲自代言,不遗余力地宣传建盏,留下了“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等不朽篇章,建盏由此跻身朝廷贡品之列,风靡朝野,身价倍增。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紫砂陶制作技艺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具体有紫泥、朱泥、本山绿泥等多种)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图源:天下泉城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圆器和方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作为上品茶具,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由此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
枫溪手拉朱泥壶当地俗称“土罐”,是潮州工夫茶主要选用的茶具,清代中期以前多仿制宜兴名壶。一直以祖传作坊的方式传承,各家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秘不外传,较有名的商号主要有吴氏的源兴号和章氏的安顺号。其中源兴号作坊设于大路顶红罐铺内,创始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年);安顺号作坊位于西塘,创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均已有五代。
图源:天下泉城
枫溪手拉朱泥壶选用本地陶矿红泥,采取手工拉胚成型的制陶技法制作而成。这是一种依靠辘轳旋转成形的传统制陶方法。其制作过程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桨、烧等近60道工序,烧制的成品具有线条简练,色泽丰润,光滑度高等特点。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在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是惟一凭借自己的特产名列其中的。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图源:天下泉城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技艺制作瓷坯,再采用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进行装烧。到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近年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方面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看花与茶的完美邂逅
花茶是将植物的花或叶或其果实泡制而成的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其是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加工历史。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将于8月25日至29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届时市民游客可在现场见证多种花茶的制作过程。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福州作为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窨制工艺已有近千年历史。福州茉莉花茶原材料取自精制的绿茶茶坯和福州盛产的优质茉莉花,经过茶坯处理、鲜花养护、窨花拼和、堆窨等十多道传统工艺程序精制而成。根据茶叶独特的吸附性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加工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绿茶浓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饱含茉莉花的鲜灵芳香。成品色泽*绿透翠,汤色金*清明;茶香浓郁清高,滋味鲜爽甘醇;旗枪交错杯中,形态优美自然。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被列入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花茶源于宋、始于明而成于清。清代末年,张昌翼开办张一元茶庄,世代传承,专门制作、销售茉莉花茶。民国年间,张一元名噪北京城。年公私合营后,张一元逐渐失去了专销花茶的原有特色。年,张一元传统茉莉花茶制作工艺重新得以恢复。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时采用福建烘青绿茶为茶坯,初制过程主要包括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天下泉城
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始建于年的吴裕泰是国内知名的茶叶老字号,一贯秉承自采、自窨、自拼的独门窨制技艺,其主要包括茶坯制作、花源选择、鲜花养护、玉兰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热、起花、烘培、匀堆装箱九道工序。只采用春茶茶坯,坚持茉莉花“三不采原则”,在拼配中适当增加徽茶茶坯所占比例,并且运用“低温慢烘”等独门技艺,最终形成了吴裕泰茉莉花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的特色。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茶香四溢,来非博会看红茶制作技艺
红茶原产于中国,足迹却遍布世界各地,我国有多种红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月25-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隆重启幕,届时将有多种红茶制作技艺汇聚泉城。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因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而得名。祁门产茶历史悠久,可远溯至南北朝时期。传统的祁门红茶全系手工制作,其质量取决于制作工夫,因此祁红又有“祁门工夫”之称。
图源:天下泉城
祁红制作技艺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包括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制成的祁红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尖秀丽,冲泡时汤色红艳透明、叶底鲜红明亮。祁红最具魅力的是其香气,国内外茶师称之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其中又蕴藏兰花香,芳馥持久,有“祁门香”之誉,祁红也因此而名列世界高香红茶之首。祁门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滇红茶制作技艺
云南滇红茶,简称滇红。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产地的境内群峰起伏,平均海拔米以上,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8~22℃,年积温0℃以上,昼夜温差悬殊,年降水量~毫米,有“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气候特征。其地森林茂密,落叶枯草形成深厚的腐殖层,土壤肥沃,致使茶树高大,芽壮叶肥,着生茂密白毫,即使长至5~6片叶,仍质软而嫩,尤以茶叶的多酚类化合物、生物碱等成分含量居多。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天下泉城
宁红茶制作技艺
宁红茶,发源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漫江乡,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也是万里茶道的主要茶类。它起源于清朝乾隆晚期,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成为中国著名红茶,远销英、德、波、俄、美等国家或地区,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誉。
宁红茶属全发酵类中小叶种红茶,制作严谨,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流程十余道工序。初制工序主要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精制工序主要为筛分、拣剔、复火、匀堆装箱,并创造性形成了轻萎凋、重揉捻、足发酵等独门绝技。
图源:天下泉城
宁红茶以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高持久、叶底红匀、滋味浓醇鲜爽而驰名中外。有位外国茶叶专家曾在《茶叶全书》评赞:“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茶汤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宁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坦洋工夫茶产于福安。清咸丰元年(公元年)以“坦洋菜茶”为原料研创出“坦洋工夫”红茶,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坦洋工夫红茶声名远播,畅销英国、荷兰、法国、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坦洋工夫制作技艺具有复杂性、独创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分为初制、精制两大部分,初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制成红毛茶。精制是原产地区域内的、各具不同特色的毛茶按比例拼配,达到优势互补、提升茶叶品质的目的。其感官品质呈现:外观造型独特,洁净油润,毫峰显露;香气甜香浓郁,滋味鲜浓醇厚,汤色红艳,叶底细嫩柔软、红亮。坦洋工夫茶已成为地域性文化符号,是福安茶人的智慧结晶,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天下泉城
品茗看茶戏,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亮点多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也诞生了众多艺术形式。8月25日—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隆重启幕,届时市民游客可以欣赏到多种与茶相关的艺术形式。
流传百年的茶山号子
广泛流传于瑶乡的茶山号子是瑶族群众挖茶山时唱起一种劳动号子,能起到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是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歌形式,承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当众人挖茶山时,歌手在山顶敲锣打鼓,唱一阵茶山号子敲打一阵锣鼓,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劲。有时则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茶山号子的旋律具有高亢跌宕、激越悠扬、奔放婉转的特点,其演唱技巧极难掌握。演唱者发音十分奇特,旋律进行一般在高音区,发出的声音连双唢呐也无法压倒,堪称一绝。
图源:天下泉城
茶山号子生动记载了辰溪境内瑶族群众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经过数百年的流传,逐渐成为当地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劳动方式的改变,茶山号子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独特的民歌艺术形式后继无人,濒临失传,急需有关方面予以大力扶持,迅速展开抢救保护工作。
浓郁的客家特色——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
图源:天下泉城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蓝戏”,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四类。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
赣南一带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客家先民落户当地后以采茶为生,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已成为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是研究客家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
来非博会,看“中国特产”*茶
*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芽茶、*小茶、*大茶,*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分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8月25-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隆重启幕,届时我们可以在展会现场领略*茶的制作技艺。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蒙顶*芽,是芽形*茶之一,产于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古时为贡品供历代皇帝享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图源:天下泉城
该茶采摘于春分时节,选圆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其制作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烘焙等多道工序。由于芽叶细嫩,要求制作精细,其技术难点在于精确掌握闷*(包*)发酵过程中的时间与温度。成品外形扁直,色泽微*,芽毫毕露,清香馥郁,汤色*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匀齐,为*茶之极品。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君山银针属于轻发酵茶,是我国*茶中的珍品。君山银针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称,其成品茶内呈橙*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雅号“金镶玉”,又因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故名君山银针。冲泡后,开始时茶芽根根直立,冲向水面,继而徐徐下沉,三起三落,浑然一体,确为茶中奇观。入口则清香沁人,齿颊留芳。
图源:天下泉城
唐代开始该茶成为宫廷贡品,经历了宋代、明代、清代,依然盛产不减。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主要体现在采摘和制作的传统知识和实践上,即以“雨天不采,风霜不采”等“九不采”为标准的茶叶采摘方法,以及通过采摘、摊晾、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复包、足火、精选等十道制作工序,历时三天而制成的具体实践。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莱芜传统干烘茶制作技艺
齐鲁干烘,又名莱芜老干烘或*大茶,自明代初期随关中移民向山东迁徙而传入山东,盛产于莱芜,名扬于齐鲁大地。
图源:天下泉城
清朝中期,莱芜辛庄人吕清梅通过传统手工堆积、闷*、木炭烘焙等技艺加工茶叶。年,齐鲁干烘第六代传承人吕守祥在传承祖上制茶技艺的基础上,为适应当代人的饮茶习惯与消费水平,融入了祁门红茶与大红袍茶的加工工艺,创新研制成“莱芜老干烘”的升级版新产品——“齐鲁干烘”。齐鲁干烘茶属于发酵茶,其发酵有酶性氧化发酵和微生物的后发酵,所以它具有红茶与*茶的品质特点。干烘茶的叶大,梗长,汤浓色重,具有浓烈的老火香,呈现出更加独特的风味。该茶具有止渴、解咸、提神解乏等功效,同时还能化解油腻、帮助消化,加快胃肠排空,辅助降血脂、降血压。
非博会上品味茶文化,领略后发酵茶的魅力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记者了解到,在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将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黑茶制作技艺人齐聚泉城,带我们走进这一片“神奇”的茶叶。
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
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是以鄂西南武陵山区优质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初制、发酵、紧压、烘干等六大核心工序精制成茶。茶料经深度发酵,形成多种优势营养物质聚集;在茶砖表面压制“川”字作为通用标记,使其成为防伪标识和文化符号;在紧压茶中密度最高。成品茶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汤色红*、滋味香醇。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天下泉城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是主要流布于陕西咸阳市泾阳县、秦都区一带的传统黑茶制作技艺。独有的地理环境、小流域气候、地下水天然资源及咸阳人发明的筑茶梆子,为茯茶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咸阳茯茶是以湖南、陕南的黑毛茶为原料,采用传统技艺加工,并在发酵过程中自然生成“金花”(冠突散囊菌)的紧压茶。因形似砖块,效用类似土茯苓,故称“茯茶”,也可灌制成散茯茶。由于古代多凭官引制造,亦称“官茶”。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主要有配料渥堆、煮熬茶釉、茶釉炒茶、制封灌封、扶梆筑茶、扎封锥封、自然发花7道工序。制成的茯茶砖面平整、松紧适当、金花茂盛,其菌花香明显、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厚。咸阳茯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是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制茶技艺中制作紧茶方法的典型代表。下关沱茶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多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天下泉城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南路边茶从唐宋蒸青团饼茶到明代散庄叶茶,明末将散茶筑制成包,成为紧压砖茶。从采摘、杀青、蒸揉、渥堆发酵、拼配关堆,到设架筑包等要经过30多道工序,整个工艺流程通过千百年无数工匠的继承与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造工艺,流传至今,为雅安主产区所独有。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显著特点。南路边茶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南路边茶在藏族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信誉和牢固的地位,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天下泉城
茯砖茶制作技艺
茯砖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这是黑茶类中唯一具有发花工艺从而能产生有益菌的一个茶种,其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筑制成型和发花等环节制作而成。数百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茯砖茶与奶、肉并列,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成为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茯砖茶中独含的两种活性物质——茯茶素A和茯茶素B,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显著降低脂肪、血脂、胆固醇、甘油酯、血糖、血压等功效。茯砖茶集医药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茯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天下泉城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
湖北赤壁赵李桥自古盛产砖茶,其中黑砖茶非常适应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人群饮用,公元10世纪就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后来一直出口俄罗斯,年交易量达余万斤。从羊楼洞、赵李桥起始的万里茶马古道是中国砖茶文化传播史的见证。
青砖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鲜叶的质量和制茶的技术。鲜叶采割后先加工成毛茶,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制成青砖成品茶。冲泡后,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牌坊”牌米砖茶、“火车头”牌米砖茶为紧压的红茶,其所用原料皆为茶末,所以被称为“米砖茶”。米砖外形美观,砖模棱角分明,纹面图案清晰秀丽,色泽乌亮,内质汤色红浓,香气纯和,味道醇厚。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天下泉城
六堡茶制作技艺
六堡茶制作技艺是苍梧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劳动创造及智慧结晶,传统六堡茶主要分布在六堡镇塘平村、不倚村、四柳村、理冲村、山平村、公平村、蚕村等地。这些地方村落的制茶厂(坊),都保持着纯粹的传统手工制茶方法,采用当地种植的茶叶为原材料,经过多道工序,制造出外观条索弯曲呈鱼钩形,色泽黑褐光润、茶汤呈琥珀*红之色、喝时滋味醇厚甘爽、闻有槟榔香味的六堡茶,且耐久藏,被誉为“可喝的古董”。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非博会,探秘“茶”的千变万化
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白茶、绿茶、*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同一片茶叶经过中国人灵巧的双手,演绎出了无数种口味,形成六大茶类。8月25-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隆重启幕,各大茶类非遗制作技艺将一同亮相本届盛会。现在,让我们品味白茶、乌龙茶、普洱茶的不同味道。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名山出名茶,福鼎太姥山常年云雾缭绕,空气质量极好,这为白茶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环境。福鼎白茶的主要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艺白茶等。白茶树种主要为大白茶树、大毫茶树和菜茶树等。白茶因其制成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图源:天下泉城
白茶属微发酵茶,制作自然、不炒不揉,文火足干,再进行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白茶汤色杏*,入口毫香显露,清鲜甘醇。白茶制作工艺七分晒、三分焙,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技术活,每个环节均要求相当严格。它的制作程序和方法标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制茶人还要有丰富的制茶经验,差一分便不是那个“茶味”。
白茶初制工艺流程有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其中主要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萎凋又分为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两种。精制工艺流程有:毛茶、拣剔(手拣)、正茶、匀堆、烘焙、装箱。受气温影响,白茶制作技艺还分为正常气候初制和不正常气候初制,其中不正常气候初制采用“八成干”萎凋、“六成干”萎凋和加温萎凋等方法。福鼎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唐代的武夷茶被奉为珍宝,称为“晚甘候”。宋代制成精致龙团凤饼茶。元代正式成为贡茶。明代罢龙团,改制散茶。明后期,炒青武夷茶名声大震。清代制出半发酵的乌龙茶。武夷岩茶(乌龙茶)初始于16世纪明代,至清中期制作工艺日臻完善。武夷岩茶(大红袍)整个制作工艺有许多“绝技”,摇筛做青决定岩茶品质,“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和“走水返阳”,以及最后“低温久烘”中,凭借温度对视觉的冲击和手感,不断调整、控制每个时段的温度,以达到以火调滋味、以火调香气,堪称惊世一绝。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绿叶红镶边(三红七绿),七泡有余香(经久耐泡),汤色橙*(呈琥珀色),叶底明亮,香气清幽浓长,滋味醇厚鲜爽,回甘韵显;在外形上呈长条眉状,素有“蜻挺头,蛙皮状”之称。总之,它突出的天然真味、天然花香是岩韵特色的集中表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天下泉城
铁观音制作技艺
安溪铁观音,中国传统名茶,属青茶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始于年。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图源:天下泉城
铁观音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又有绿茶清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漳平水仙茶,属小乔木型大叶种。其制作技艺主要有:采青—晒青—晾青—做青—定型—烘培。特别是用木炭(硬阔树种)烘焙的成品,须把握好烘焙的时间,这样的成品水仙茶冲泡后既有醇甘回口的浓香又有香气扑鼻的清香,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水仙茶风味。水仙茶经久藏又耐冲泡,是乌龙茶中唯一的紧压茶。水仙茶饼,又被称为“纸包茶”,其造型独特、方便携带、易于保存、小巧玲珑、定量定投不浪费。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普洱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经加工分为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成品后的普洱茶仍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以其独特的原料优势和独特的制作技术而闻名。主要有“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四道工序,每道工序全靠传承人凭经验手工制作完成。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天下泉城
云南省勐海县旧称“佛海”,是世界茶树发源地之一。年,著名茶人范和钧创建勐海茶厂,生产“大益”牌普洱茶,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大益”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茶叶品牌。大益茶制作技艺的关键在于拼配和发酵。拼配是根据各个茶叶品种的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组合,取长补短,以弥补单一品种之不足;发酵是指“人工后发”的特殊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的研究成功为普洱茶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手体验多样茶文化,非博会不容错过!
8月25-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隆重启幕。本届盛会,将设置“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板块,带我们走进“茶”的非遗世界,届时,市民游客不仅可以前来欣赏,还可以体验不同地区的茶文化。
蒙古族饮茶习俗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也各有特色。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所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来"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以内,同时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图源:天下泉城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宁夏八宝茶
八宝茶的雏形起源于盛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彼时,来往经商的各族商人相互交换、分享各地的特产,并将其煮制成为茶品,用于缓解路途中的疲惫,结交新的朋友。
图源:天下泉城
如今,八宝茶已传承千年之久,成为宁夏及西北地区民众所喜爱的茶品。宁夏八宝茶(又称三泡台)一般以绿茶或茯茶为底,再添加冰糖、菊花、枸杞、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制成。宁夏八宝茶的功效与作用点为,养颜益气,并有滋阴润肺、清嗓利喉、增强记忆力的功效,同时可祛风明目、抗衰老、润燥化痰,喝起来香甜可口,滋味独特。
茶筅制作技艺
茶筅,是点茶的一种烹茶工具,由精细切割而成的竹块制作而成,用以调搅粉末茶,是点茶的必备工具。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专门描述过茶筅:“茶筅,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可见茶筅是一种重要的调茶工具,是宋代中国茶艺“点茶”中必备的茶具。因为时俗经常以点茶的技艺*胜负,所以点茶也叫做“斗茶”。
使用方法是,点茶师先用茶勺将粉末茶盛入建盏,冲入沸水,用茶筅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沫浡(bó)。以茶汤颜色鲜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时间长为茶技高超的标准。
来源:天下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