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地球上的大小居民都需要靠进食维生,人类、动物,也包括那些看上去一动不动的植物,那么植物是如何进食的呢?有人会联想到捕蝇草,这算是一种特例,而普遍的绿色植物吃的却很“佛系”。
绿植的“菜单”一般有光照、空气和水,其中光照是绿植的“主食”。大家知道绿植有一项专属技能叫作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够将叶绿体吸收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存储于绿植体内,同时释放氧气,这项技能对绿植的生长、发育都能起到关键作用。
有趣的是,绿植和人类一样,也会在进食环节感到“饥饿”和“吃撑”。
当光照较弱时,绿植吸收的光能有限,吃不饱怎么办?这个时候绿植就会调节自身机构,尽可能以“虹吸”的方式加速获取有限的光能,相当于吃快餐,先垫垫肚子;而当光照过强时,例如重庆夏天的四十度中午,绿植吸收的光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基本所需,这个时候它们就属于吃饱涨肚的状态。
和人类吃多了不消化一样,植物吸收过多的光能,也会产生不良反应,这个过程会滋生一种叫活性氧的物质,活性氧会对光合作用反应中心、光合膜和光合色素造成伤害,并阻碍光合作用的有效发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太阳底下长期暴晒的绿植,青绿的叶片会很容易变成枯*,这就是光能吸收得太多所致。
咱们人类要是吃太饱,除了闲着没事干以外,一般来说也会通过散步等方式去助消化,而植物为了适应生存,也进化出了自己的“消化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光呼吸。
光呼吸顾名思义,就是绿植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呼吸作用。在强光的照射下,由光激发的高能电子会传递给氧气,形成一种超氧阴离子,会对绿植的光合膜造成伤害,而光呼吸可以消耗掉高能电子和超氧阴离子,从而保护叶绿体。
第二种模式是热耗散。
热耗散是一种可以快速切换的机制,原理是通过热能的形式消耗吸收过多的光能,还可以减少破坏分子活性氧的产生,从而保护绿植不受到光损伤。
第三种模式源于绿植自身的形态结构,存在着几种变化。
变化一,绿植的叶悬挂角与叶柄角在强光下变大,叶片向下倾斜,可以理解为打了一把遮阳伞,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光能截获量。
变化二,阳生植物的叶片质地较厚,并且叶面往往有角质层、蜡质层以及叶毛,这些结构都会增加对光的反射,以此减少光的过度吸收。
变化三,光合作用的核心——叶绿体在细胞中其实是会移动的,当强光照射时,叶绿体会排列在光线射来的平行方向,巧妙地削减强光造成的伤害。
除了以上三种模式之外,绿植还有一些非常特别的“助消化”手段,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查询一下,并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看来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过度佛系,逆来顺受,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它们也会自己进化出自己的保护机制,尽可能让自己免于受到各种伤害。人类更是如此,我们不仅会保护好自己,还会伸出友谊之手保护他人,就像中国移动一直在保护骑手小哥一样,中国移动致力于解决骑手小哥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一系列骑士权益和免费服务,多措并举为骑手小哥的美好数字生活保驾护航。
聊完了植物,最后留给大家一个问题,动物如果吃撑了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