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实验
1.标题: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目的:捕获光能的色素
①色素的提取
②色素的分离:色素的种类和含量
3.原理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中
(2)分离:纸层析法。各色素在层板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滤纸上跑得远;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慢,滤纸上跑得近
4.取材:新鲜的绿叶,色素含量高
5.试剂
(1)无水乙醇:溶解色素(分次少量添加)。替代试剂,95%乙醇+适量的无水碳酸钠(除去乙醇中的水分)
(2)层析液:使色素分层离析。配制,20份在60-90℃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替代试剂,93号汽油
(3)二氧化硅:助于研磨充分,使色素充分释放
(4)碳酸钙:中和酸性物质,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6.步骤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①称取绿叶五克,剪碎,放在研钵中
②加入少许SiO2、CaCO3,再加入10毫升无水乙醇。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防止乙醇挥发、充分溶解色素)
③过滤杂物: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基部放置单层尼龙布)
④获取绿色滤液后,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封严(防止乙醇挥发和色素氧化)
(2)制备滤纸条:
①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稍小于试管长与直径的滤纸条(干燥处理,使层析液扩散快)
②将一端减去两角(防止两侧色素扩散快,色素带不整齐;插入层板液时的方向)
③并在距这一端1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线:为画滤液线提供参考
(3)画滤液细线
①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吸取量少,易画线
②沿铅笔线均匀划出一条细线:要求细、齐、直(使分离出的色素带平整、不重叠)
③待滤液干后,重复1-2次:积累更多色素,使分离出的色素带清晰分明
(4)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①取适量层析液倒入烧杯中
②将滤纸条轻插入层析液中: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尖端)
③滤液细线在层析液上方,不触及:以防止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而无法分离
④用培养皿盖住:防止层析液挥发
(5)观察与记录
①注: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对于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峰值不同
7.结果分析
(1)色素带的条数与色素种类有关,四条色素带说明有四种色素
(2)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有关,色素带越宽说明含量越多
(3)色素带扩散速度与溶解度有关,扩散速度越快说明溶解度越高
(4)相邻两条色素带之间距离最远的是胡萝卜素和叶*素,最近的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
8.分布: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增加膜面积→增加酶的附着点和色素含量)
9.花红叶绿: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液泡中的色素(液泡中的色素一般是水溶性,不参与光合作用)
10.功能
(1)吸收、传递光能:绝大多数的叶绿素a,以及全部的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素
(2)转化光能: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11.进一步探究:圆形滤纸层析法
(1)方法:在圆心处→点样→插牙签,牙签通入层析液中
(2)现象:4个同心圆。最外层是胡萝卜素。圆形的厚度类似条形纸层析法
12.实验失败
(1)色素提取液色浅
①研磨不充分/未加入SiO2,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
②称取绿叶过少或加入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溶液浓度小
③酒精一次性加入,没有分批少量加入
④使用放置数天的叶片,色素含量少
⑤有机溶剂有水
⑥过滤时,用了多层纱布或滤纸,使色素残留在上面
(2)色素提取发*
①未加入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部分被破坏,色素提取液浅
②反应后未迅速记录,叶绿素在光下分解
③取材不当:叶子不新鲜、有大量叶脉、有大量的溶浆
(3)色素带不整齐
①铅笔画细线时,没有画直
②画滤液细线时,细线没有做到细且直,使色素带彼此重叠
③滤纸条一端两角剪的不对称,或没有剪
(4)滤纸条上看不见色素带
①没有加有机溶剂
②忘记画滤液细线
③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5)色素没有分开
①没有盖培养皿,滤纸上的层析液挥发(减少到层析液不能淹没滤纸时,扩散停止)
②操作时间短
13.色素与叶片颜色
(1)正常绿色:正常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为3∶1,且对绿光吸收量少,所以正常叶片总是呈现绿色
(2)叶色变*:寒冷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较稳定,叶片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叶片变*;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条件,黑暗环境中叶绿素合成受阻,叶子*化
(3)叶色变红:秋天时,低温和植物体内积累的可溶性糖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花青素在酸性的叶肉细胞(液泡)中变成红色,而叶绿素逐渐降解,叶片呈现红色
14.叶绿体的结构:见细胞器
二、探究历程
1.17世纪,海尔蒙特:
(1)栽培柳树实验:浇水的柳树长大后→称土壤重量,几乎不变→植物重量,增加
(2)结论: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
2.,普利斯特利
(1)实验
①点燃蜡烛+绿色植物+密闭环境→蜡烛不熄灭
②小鼠+绿色植物+密闭环境→小鼠不易窒息死亡
(2)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3)实验分析
①缺少空白对照
②实验有缺陷(必须在阳光照射下),不可重复
③没有发现光在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④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没有明确植物更新气体的成分
3.,英格豪斯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
(2)结论:植物体只有在光照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3)实验分析:缺少空白对照(去除植物或死亡的植物重新实验)
4.,R.梅耶
(1)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光合作用时能量转化的假说
(2)结论:植物在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变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3)实验分析
①只是理论推理,没有实验证明
②没有证明光能转成化学能储存在哪种有机物中
5.年,萨克斯
(1)实验
①绿叶饥饿处理(暗处放置几小时)→一半曝光(对照组)+一半遮光(实验组)→碘蒸气处理
②现象:曝光处变蓝,遮光处无颜色变化(红棕色)
(2)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实验分析
①该实验设置了自身对照,自变量为光,因变量是颜色变化(有无淀粉生成)
②无关变量相同:同一叶片生长环境相同(温度,光照,时间,水分等)
③实验的关键是饥饿处理,以使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④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在用碘蒸气处理之前应用热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去除色素干扰
⑤本实验除了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还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6.,恩格尔曼
(1)实验(一)
①操作
1)实验组1:水绵+好氧菌+黑暗无空气环境+极细光束
2)实验组2:水绵+好氧菌+黑暗无空气环境+完全曝光
②现象
1)实验组1:好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光照处
2)实验组2:好氧细菌分布在所有受光部位
③结论
1)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2)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④实验分析
1)该实验设置极细光束和黑暗、完全曝光和黑暗两组对照
2)自变量为光照,因变量为好氧菌聚集的部位
⑤实验巧妙
1)实验材料选得妙:用水绵作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排除干扰的方法妙: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和减少额外变量,恩格尔曼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观测指标设计得妙:通过好氧细菌的分布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
4)实验对照设计得妙:进行黑暗+极细光束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形成自身对照
(2)实验(二)
①操作:用七色光谱照射(光束先透过三棱镜再照射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试管)
②现象:好氧细菌集中在红光和蓝紫光处
(3)拓展
①操作
1)对照组:光束透过三棱镜
2)实验组:光束先透过水绵再透过三棱镜
②现象
1)对照组:七色散光
2)实验组:光的强度较弱;由于红光、蓝紫光被吸收,当光谱透过水棉、三棱镜后,该区域呈黑色
(4)结论
①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②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5)与生活的联系:温室或大棚→无色最好(白色把光全反射,黑色把光全吸收→制造无光环境)
7.,鲁宾和卡门
(1)同位素标记法
①定义:用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②特征:不改变标记物的化学性质,只改变相对分子质量及放射性
③用途: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④操作:标记特征化合物,如核酸→P;蛋白质→S
(2)实验
①HO+CO2+植物→产生18O2
②H2O+C18O2+植物→产生O2
(3)结论: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
(4)实验分析
①相互对照实验:自变量是标记物质,因变量是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或放射性
②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8.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
(1)实验:14C标记14CO2→有机物中有放射性或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2)结论:光合产物中有机物的碳来自CO2
三、光合过程
1.定义:绿色植物(对象,广义上还包括光合细菌)通过叶绿体{场所,还包括光合细菌的细胞质(具体形式和部位与细菌的结构有关)}利用光能(能量的输入)把CO2和H2O(反应物)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能量的输出/产物)并释放出O2的过程(产物)
2.光反应
(1)概念: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2)实质: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并放出氧气
(3)场所: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
(4)条件:光、色素、酶、水、ADP、Pi
(5)时间:短促
(6)物质变化
①水的光解:2H2O→(光)4[H]+O2不需要酶的催化。[H]的去向→从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C3的还原。O2的去向→释放到叶绿体外供细胞呼吸或排到无机环境
②ATP的合成:ADP+Pi→(酶)ATP。ATP的去向→从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C3的还原
(7)能量变化:光能→光解水和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3.暗反应
(1)概念: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有无光均可
(2)实质:同化二氧化碳形成有机物
(3)场所:叶绿体的基质中、维管束鞘细胞
(4)条件:[H]、ATP、多种酶、CO2、C5
(5)时间:较缓慢,且在无光后,可继续进行一段时间
(6)物质变化
①卡尔文循环:CO2变成有机物的途径(同位素标记)
②CO2的固定:CO2+C5→(酶)2C3。二氧化碳来自无机环境和细胞呼吸
③C3的还原:2C3+[H]→(ATP,酶)(CH2O)+C5。ADP+Pi→循环,移至类囊体薄膜上。C5→循环,先作反应物再作产物。C3→中间产物。(CH2O)→终产物:能量的储存物质
(7)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联系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氧化型辅酶I;光反应产生的ATP只利用于暗反应
(2)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3)光反应是物质和能量准备阶段,暗反应是延续、完成阶段:光反应结束后,暗反应持续2~3秒,至ATP、[H]耗尽。∴最有效的光合作用,是利用间隔很短的光-暗转换条件
(4)氧气除供给线粒体利用外,其余的释放到外界环境中
5.反应式
(1)CO2+H2O→(光能、叶绿体)(CH2O)+O2叶绿体提供反应场所和酶
(2)6CO2+12H2O→(光能、叶绿体)C6H12O6+6H2O+6O2
6.元素转换
(1)C:CO2→C3→(CH2O)
(2)H:H2O→[H]→(CH2O)+H2O(即在暗反应的第二步,[H]提供H+、e,C2O提供O2-形成H2O)
(3)O:H2O→O2
7.三转换
(1)ADP+Pi→ATP:光反应阶段
(2)ATP→ADP+Pi: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转换为ADP+Pi。即ADP、Pi循环
(3)NADP++H++2e+能量→(酶)NADPH:光反应阶段。氧化型辅酶II→还原型辅酶II
(4)NADPH→(酶)NADP++H++2e+能量:暗反应阶段,还原C3生成C5和(CH2O)。还原型辅酶II→氧化型辅酶II。即氧化型辅酶II循环
(5)CO2的固定:CO2+C5→(酶)2C3
(6)C3的还原:2C3+[H]→(ATP,酶)(CH2O)+C5。即C5循环
四、其他光合作用
1.蓝藻:光合作用在光合片层的薄膜(有膜结构,但没有形成叶绿体)上进行
2.C4植物
(1)过程:CO2与C3固定形成C4→C4再被还原为C3→C3被加工后循环
(2)植物类型:玉米,高粱,甘蔗等
(3)特点:提高了固定CO2的能力;在干旱时,气孔关闭,C4植物能够利用细胞内的CO2进行光合作用
3.景天科:大部分白天光合作用,即白天吸收CO2释放O2;仙人掌,虎皮兰,景天,芦荟,吊兰等一直吸收CO2
(1)过程
①气孔夜晚开放,吸收CO2→转换成C3→转变成苹果酸(存在液泡中)
②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释放CO2→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糖类
(2)适应极度干旱的环境
五、化能合成
1.概念:某些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可以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能源),将二氧化碳(碳源)等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2.实例: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
(1)2NH3+3O2→(亚硝化细菌)2HNO2+2H2O+能量
(2)2HNO2+O2→(硝化细菌)2HNO3+能量
(3)CO2+H2O→(能量、硝化细菌)(CH2O)+O2
3.营养方式
(1)自养
①特点:以光能或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
②分类:光能自养(蓝藻,光合细菌);绿色植物;化能自养(硝化细菌)
(2)异养
①特点:以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将这些有要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释放能量
②关系:共生,捕食,寄生,腐生
③代表生物:人,动物,真菌,大多数细菌
4.比较
六、探究实验
1.标题: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实验原理
(1)叶片含有空气→上浮
(2)抽气后→下沉
(3)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上浮,细胞间隙充满氧气
3.变量
(1)自变理:光照的强弱→通过台灯距离的远近
(2)因变量:光合作用强度(产氧量)→观测单位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量(速度)
4.操作
(1)打孔制小圆形叶片: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打孔器打出直径为1cm的小圆形叶片30片(避开大的叶脉)
(2)抽气:注射器内有清水,叶片;重复操作
(3)放入黑暗处的清水中:避免光合作用→下沉(对照下步)
(4)光合作用
①各10片放入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清水中(用口通过玻璃管吹气)
②光照:强,中,弱三种光照条件下
1)强光:叶片浮起多(快)
2)中光:叶片浮起中(较快)
3)弱光:叶片浮起少(慢)
5.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增强,光合作用也不断增强,产生氧气多,浮起叶片多
七、光合作用的强度
1.概念: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
2.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利用二氧化碳的量、产生氧气的量
3.植物的“三率”
(1)概念
①呼吸速率:植物非绿色组织(如苹果果肉细胞)或绿色组织在黑暗条件下测得的值。检测指标:单位时间内一定量组织的CO2释放量、O2吸收量、有机物的分解量(细胞生物只要是活的,定有呼吸速率)
②净光合速率:植物绿色组织在光照条件下测得的值。检测指标:单位时间内一定量叶面积CO2的吸收量、O2的释放量、有机物的生成量。净光合速率>0,植物积累有机物,生长发育;净光合速率=0,保证正常生命活动,不生长;净光合速率<0,不能保证正常生命活动,长期导致死亡
③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判定
①根据坐标曲线判定:当光照强度为0时
1)CO2吸收值为0,则该曲线表示总(真)光合速率曲线
2)CO2吸收值为负值(即释放),该值的绝对值表示呼吸速率,该曲线表示净光合速率曲线
②根据关键词判定
4.测定方法1
(1)装置:大广口瓶+植物+NaHCO3溶液(保持CO2浓度的稳定,释放/吸收CO2,即装置气体变量=氧气变化量;配制时,应煮沸后冷却)+瓶塞(一导管上有开关→控制气体;另一导管里有红墨水→观测气体量变化和液封)
(2)实验
①形成条件对照(光照或黑暗)的对比实验
②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③光照下:液滴右移→装置气体增加量=氧气释放量→净光合速率
④黑暗下:液滴左移→装置气体减少量=氧气吸收量→呼吸速率
5.测定方法2
(1)实验组1:用碳酸氢钠+光照条件→液滴右移→净光合速率
(2)实验组2:换成NaOH+黑暗条件→液滴左移→呼吸速率
6.测定方法3
(1)黑白瓶法:“黑瓶”不透光,测定的是有氧呼吸量;“白瓶”给予光照,测定的是净光合作用量
(2)规律
①总光合作用量(强度)=净光合作用量(强度)+有氧呼吸消耗量(强度)
②有初始值的情况下,黑瓶中氧气的减少量(或二氧化碳的增加量)为有氧呼吸量。白瓶中氧气的增加量(或二氧化碳的减少量)为净光合作用量;二者之和为总光合作用量
③没有初始值的情况下,白瓶中测得的现有量(初始量+光合量-呼吸量)—黑瓶中测得的现有量(初始量-呼吸量)=总光合作用量
④“黑白瓶”同时实验1h,呼吸总时1h,光合总时1h,计算参考上述。“白瓶”先黑暗后光照各处理1h,则呼吸总时为2h,质量变化为2a(不考虑正负,只看数值),光合为1h,质量变化为1b→呼吸总量=2a,净光合量=b+a,总光合量=b+2a
7.测定方法4
(1)叶片上浮法:参考探究实验
8.测定方法5:半叶称重法
(1)与萨克斯实验类似: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在适宜光照下照射一段时间后,从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b。a→截取面积在这段时间内的,初始质量-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b→截取面积在这段时间内的,初始质量+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产量-呼吸作用有机物消耗量;b-a=截取面积在这段时间内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真光合速率=(b-a)/(截取面积·时间)
9.物理误差校正: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即用死亡的绿色植物分别进行上述实验,根据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对原实验结果进行校正(空白对照组的移动方向和实验组相同时,实验数据校正=实验组-对照组;若相反,用加法)试剂配制时,应煮沸后冷却
八、影响因素及应用
1.内部因素
(1)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有关
①曲线图:阴生植物的曲线图起点高、终点低、光补偿点小
②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阳生植物所需要的光照强度低
③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比阳生植物强;超过某一值后,阳生植物光合速率强
④光照强度的变化对于阳生植物的影响更明显
(2)植物的叶片状况
①叶龄
1)曲线图:在一定范围内,随叶龄增加,叶面积增大,叶绿体增多,光合速率增强;正相关
2)当叶面积、叶绿体、叶绿素处于稳定状态时,光合速率基本稳定;平行线
3)随叶龄增长,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下降;负相关
4)应用:农作物生长后期,适当摘除发*等老叶,降低细胞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
②光合作用面积
1)曲线图:总光合量→饱和现象,影响条件有:叶被遮挡,光照不足;呼吸量→正相关,面积越大,光合作用越强;干物质量(有机物质量):先升(干物质量随叶面积增大而增加)后降(光合作用不再增加,但叶的呼吸量不断增加,被呼吸消耗)
2)应用:适当修剪、合理密植
2.外部因素
(1)光
①光照强度:光补偿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注:对于一个叶肉细胞,补偿点考查的是“率”相等,同时“量”也相等;对于一个叶片/植株,∵所有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而某些细胞进行呼吸+光合作用,∴此时,对于叶片来说,光合总量=呼吸总量,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光照强度。影响ATP、[H]的产生,进而影响暗反应速率
1)曲线图:负起点的饱和现象
2)应用,解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综合题:有氧呼吸的CO2释放量=O2吸收量;光合作用的CO2吸收量=O2释放量;比较CO2与O2量可知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速率;进O2出CO2→呼吸光合,只有呼吸;进CO2出O2→光合呼吸;不进不出→呼吸=光合。大棚和温室的农作物提高光照强度。间作套种时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等
②光质:不同波长的光
1)白光:复合光,作用强;大棚和温室用无色材料
2)同强度的单色光:光合作用强度,红光>绿光
3)同强度的光:光合作用强度,红光>白光
4)光质骤变: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则可利用的光增加,光反应增强,ATP含量增加,未被还原的C3减少。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可导致光反应速率减慢,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而短时间内暗反应仍以原来的速率进行,消耗[H]和ATP,故短时间内[H]含量会下降;同理,绿光下由于[H]和ATP含量下降,导致C3被还原为C5的速率减慢,而暗反应中CO2的固定仍以原来的速率消耗C5,故短时间内C5的含量会下降
③时长:零起点的饱和图
④光照面积:零起点的饱和图
(2)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主要影响暗反应)
①曲线图:类似酶的抛物线
②应用:适时播种;温室和大棚,白天适当提温提高光合速率,夜间降温降低呼吸消耗,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3)二氧化碳浓度:影响暗反应C3的生成
①曲线图:类似光照强度。CO2补偿点:光合作用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②应用:增施有机肥;温室投干冰或与动物棚相连;大田生产“正其行,通其风”,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4)矿质元素
①影响酶(Fe、N)、叶绿素(N、Mg)、[H](N、P)、ATP(N、P)、淀粉的合成和运输(K)等合成
②曲线图:类似抛物线
1)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元素供应,可提高光合速率
2)超过一定浓度后,土壤浓度过高,导致植物渗透失水而萎缩,至死亡→烧苗
③应用:合理施肥;促进叶片面积增大,叶绿素合成,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和转化
(5)水分
①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多:导致植物死亡
②新陈代谢的媒介
③物质运输的介质:缺水,糖类堆积,光合产物输出缓慢;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间接导致叶片气孔关闭、限制CO2进入叶片
④曲线图:零点开始的抛物线
⑤应用:及时、合理灌溉
九、补偿点的含义及变化规律
1.在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若改变某一因素(如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使光合作用增大(减小),而呼吸作用不受影响(即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满足光合作用),为使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等,则补偿点应左移(相当于二氧化碳减少,光合作用降低,左移)(右移)
3.若改变某一因素(如温度)使呼吸作用增大(减小),为使二者相等,则补偿点应右移(左移)
十、饱和点的变化规律
1.当横坐标对应的因素对光合作用最大值不产生影响时,若改变某一因素(如二氧化碳浓度)使光合作用增大(减小),则饱和点应右移(二氧化碳增加,光合作用时间延长)(左移)
十一、外界环境聚变
1.分析方法
(1)画出光合作用的示意图
(2)结合物质的生成和消耗路径
2.解题规律
(1)短时间内发生的,且是相对含量的变化
(2)C3和C5含量的变化是相反的:若C3含量增加,则C5含量减少
(3)[H]、ATP和C5的含量变化是一致的,都增加,或都减少
(4)碳水化合物的量与光合作用的条件呈正比:光照/二氧化碳增加→碳水化合物增加
3.过程分析
4.模型图分析,见图
十二、与有氧呼吸联系
十三、多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除了影响因素外,给予植物最适的生长环境;且认为呼吸强度没有发生变化
1.典例分析
(1)以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为影响因素,且以光照强度为X轴,以光合作用速率为Y轴,以二氧化碳浓度为图示
(2)多条曲线的重合部位
①描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植物光合速率增长速率一致
②影响因素:只有光照强度。即曲线的重合部位,影响因素只是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
(3)最左分岔点至最右饱和点间
①描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植物光合速率增长越快,至饱和
②影响因素: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即曲线分岔点至饱和点间,影响因素是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及图示因素
(4)最右饱和点后
①描述:超过某范围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植物光合速率都保持稳定;且浓度越高,曲线的饱和点越高越右
②影响因素:二氧化碳浓度。即饱和点后,影响因素是图示因素。此时,若改变图示因素至最适,曲线的饱和点提高、右移。若在最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的曲线中,可通过改变色素含量、酶量等来提高和右移饱和点,即充当影响因素。∴最高饱和点的影响因素是除横坐标所示因素及图示因素以外的因素
十四、光合作用的昼夜变化
1.无机环境中
(1)除了影响因素外,给予植物最适的生长环境
(2)且认为呼吸强度没有发生变化:一般,要同时测定一昼夜呼吸变化→取平均值,即曲线的平行段
(3)且一般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4)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来源于无机环境和植物的呼吸作用
(5)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有“光合午休”:若无“光合午休”,则光合阶段的曲线一直上升到某时再下降
(6)∴自变量是时间和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或二氧化碳的变化量
2.密闭环境中
(1)除了影响因素外,给予植物最适的生长环境
(2)∵密闭环境,∴二氧化碳的来源只有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装置
(3)需要考虑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2-4时,密闭环境昼夜变化中,因为温度降低→呼吸降低;而2-4时,无机环境昼夜中呼吸不变→不考虑温度变化
(4)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只来源于呼吸作用
(5)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有“光合午休”:若无“光合午休”,则光合阶段的曲线不会出现聚降段
(6)∴自变量是时间、光照、温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或二氧化碳的变化量
(7)注:在提供恒定光照的短时间密闭环境中,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规律一般为: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最后达到补偿点状态即净光合减小到0
十五、细胞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1.三来源
(1)细胞呼吸
①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②场所:真核→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原核→细胞质、细胞膜
③生态系统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光合作用
①分类:利用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
②场所:叶绿体;光合细菌的细胞质
③生态系统成分:生产者
(3)化能合成:以硝化细菌代表;生态系统成分→生产者
2.三去路
(1)形成ATP
①细胞呼吸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释放的能量形成直接能源物质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②叶绿体光反应产生的ATP只作用于暗反应阶段
(2)热散失:大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对于恒温动物用来维持体温
(3)储存在有机物中
①对于无氧呼吸,绝大多数没有被释放的能量储存在乳酸、酒精中
②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下,没有被利用的有机物转化成其他物质(脂质、蛋白质等)
3.病*
(1)不制造、释放、利用、储存能量,利用宿主的原料和能量进行生命活动
(2)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4.条件
(1)能量以物质为载体
①物质的生成、分解或转化涉及能量的制造、释放、利用、储存
②能量的制造、释放、利用、储存也涉及物质的生成、分解或转化
③能量和物质的最终来源是无机环境
④生产者制造能量、固定有机物,且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⑤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与生产者实现物质的循环
⑥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食物链/网),把有机物中的能量流动到下一营养级
⑦所有细胞生物均利用能量,保证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
⑧并不是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如渗透、营养物质的消化等
⑨并不是所有生物均需要能量,如病*
(2)各种反应、反应各阶段所需的条件不同
十六、种子萌发:植物要生长发育,必须光合>呼吸。种子由胚乳及其他结构组成。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胚乳提供呼吸所需要的能量和为其他物质/结构的合成提供原料。例如,一部分胚乳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和能量,能量用于生命活动,而二氧化碳排到无机环境中;呼吸产生的水和其他胚乳成分转换为胚根。∴胚乳质量的减少有两方面:释放的二氧化碳和转换;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使种子的质量减少;但胚乳的转换只是减少了胚乳的质量没有改变种子的质量。期间,因为没有光合作用,干物质的量一直下降,直到胚芽长出,进行光合作用。在整个萌发过程中,新陈代谢旺盛,∴种子需要不断吸水
郭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