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夏季蓝藻治理,守护河湖清莹底色
蓝藻又名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区别于真核生物的藻类)、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下面跟随SHUIMORE一起来了解一下!
它的发展使整个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发展到有氧状态,从而孕育了一切好氧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已有多种蓝细菌具有固氮能力,特别是与满江红鱼腥蓝细菌共生的水生蕨类满江红,是一种良好的绿肥。但是,有的蓝细菌在受氮、磷等元素污染后引起富营养化的海水“赤潮”和湖泊的“水华”,给渔业和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
此外,还有少数水生种类如微囊蓝细菌属会产生可诱发人类肝癌的*素。蓝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包括各种水体、土壤中和部分生物体内外,甚至在岩石表面和其他恶劣环境(高温、低温、盐湖、荒漠和冰原等)中都可找到它们的踪迹,有“先锋生物”之美称。它们在岩石风化、土壤形成以及水体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蓝细菌具有经一定经济价值,包括许多食用种类,如普通木耳念珠蓝细菌、盘状螺旋蓝细菌、最大螺旋蓝细菌等,后两种已开发成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螺旋藻”产品。
主要分类
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等。蓝藻门分为两纲: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色球藻纲藻体为单细胞体或群体;藻殖段纲藻体为丝状体,有藻殖段。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距今35~33亿年前,已知蓝藻约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种。
分布范围
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
产生原因
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故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蓝藻比较容易生长,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有机磷是蓝藻生长的必须因素,治理蓝藻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除去有机磷。蓝藻暴发的成因为富营养化。过量的养分主要来自于以下这些源头:
1.化肥流失,化肥是很多富营养化区域的主要养分来源,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67%的氮流入水体,随之流入墨西哥湾,波罗的海和太湖中超过50%的氮也来自化肥的流失。
2.生活污水,包括人类的生活废水和含磷清洁剂。
3.畜禽养殖,畜禽的粪便含有大量营养废物如氮和磷,这些元素都能导致富营养化。
4.工业污染,包括化肥厂和废水排放。
5.燃烧矿物燃料,在波罗的海中约30%的氮,在密西西比河中约13%的氮来源于此。
6.蓝藻使水体缺氧,使动物死亡,分解者分解是又消耗氧气,造成恶性循环。
处理方法
一般方法
首先,全池泼洒沸石粉10公斤/亩,使之絮凝蓝藻;第二,间隔3—4小时后全池泼洒溶藻芽孢杆菌(侧孢芽杆菌),用量为克/亩。注意使用微生物制剂过程中必须防止蟹池缺氧,天气闷热时不应使用,而使用时则应开动增氧机;第三,平衡氮磷比例,通过泼洒无机磷改变氮磷的比例,加快培育绿藻和硅藻等有益藻类快速生长成为优势藻种来抑制蓝藻生长,从而改善蓝藻过度繁殖的状况。
无害处理。
年1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悉,该所陈开宁研究员领导的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团队新近研发出一种蓝藻无害化处理的新技术。该技术能有效对湖湾和湖滨湿地内堆积的蓝藻进行富集、消解和转化,以促进湖泊生态系统实现良性物质循环。
此次,科研团队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达到蓝藻无害化处置的目标。本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自主研发出一种新型复合改良剂。这种改良剂能快速将水面漂浮的蓝藻形成团聚体并沉降到水底,并有效抑制其释放次生有害物质。在蓝藻更容易聚集的湖滨湿地区,新型改良剂还能促进蓝藻富含的营养物质被湿地植物高效利用,最终实现湖滨带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