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律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讲座实录林卫辉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美食就
TUhjnbcbe - 2023/8/8 21:59:00

8月28日下午,楠枫书院

美食作家林卫辉先生分享其新作《吃的江湖》,

与现场读者们一起畅谈美味的奥秘、

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

以及粤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以下为本次分享的文字实录,

读完之后,估计您也能成为半个美食家。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楠枫书院参加“不孤独的美食家——《吃的江湖》分享会”。我是来自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董芳,同时也是《吃的江湖》策划人。非常欢迎大家的到来。本次活动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主办,得到了南国书香节组委会、楠枫书院的大力支持。

活动主持人董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日剧叫《孤独的美食家》,男主角五郎总是出差一个人到大街小巷去找好吃的东西,但是一个人吃饭,也许有些孤独,因为美食里也藏着心理学,就像美食作家林卫辉老师说的,一顿饭好不好吃,要看你和谁一起吃。如果是和喜欢的人一起吃饭,“咸鱼白菜也好好味”,就是这个道理。

林卫辉先生这位美食家,却并不孤独。餐饮圈的朋友们都很喜欢和他把酒言欢,不仅是因为他急公好义,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给予大家许多指点与帮助,更是因为朋友们喜欢在餐桌上聆听他不疾不徐、鞭辟入里的食经妙解。

而《吃的江湖》这本书,便是林卫辉先生创作的一本精彩“食经”,记录了多种他亲自尝过的美食,以及自己对美食、厨师、饮食文化多角度的切身观察,他的美食文字不落俗套,能够创造性地跨学科解构美食原理、分析美食背后的传统逻辑,同时,关于美食的传统文化和知识典故也是信手拈来,融会贯通。这样“中西合璧”式的写法,会让朋友们觉得吃的江湖之中,竟别有洞天。

《吃的江湖》作者林卫辉

林卫辉:大家下午好!我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其实我原来没有写书的想法,那是陈晓卿老师拍《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我们对美食会有一些交流,后来他又拍了《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还有《沸腾吧火锅》,我们都有一些交流,于是大家就建议我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写了之后慢慢就凑了好多,就出成了一本书。

这本书的写作逻辑会有点跟目前大家所看到的一些美食书不一样,所以今天我想就把我写的这个思路,我对美食认识的逻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然后要讲讲粤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部分是我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探讨过的,因为是在广州,大家可能都关心这个。

美食其实很简单,美食无外乎一个就是食物,第二个就是烹饪,第三个就是怎么样做到让人家喜欢。比如我们在家里面做饭,首先你得去买菜,买了菜之后你得想我怎么做,你做的时候就要设计了,这个怎么样让人家喜欢。厨师其实也是这样,我们去饭馆吃饭,实际上就是用更低的价钱来买菜,用更高的价钱卖给你,这里面涉及到选材、烹饪。还有怎么样做的让你喜欢,不喜欢下次你就不来了,所以它的逻辑是这样。

01.认识食物

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食物。美食它就是由食物来作为一个基本的构成,我们去欣赏一个美食也好或者是自己做一顿饭也好,首先我们必须先认识一下你要下手的这个食材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食物首先有它的生物属性,你把它的生物属性研究透了,基本上你就知道怎么样去烹饪了,这一点说起来很轻松,但是实际上这一块是最复杂的,因为它涉及到非常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食物基本上分三类:一种是植物,比如各种蔬菜;另外一种是动物,比如各种肉类;还有一种是真菌。我们把它分类倒是可以分得很轻松,但是实际上这里面非常复杂,比如说到蔬菜,植物维持它的分子结构是靠细胞壁。说到动物,维持它的分子结构是靠它的细胞膜。真菌类,它既没有细胞壁,也没有细胞膜,维持它的分子结构的是几丁质,这三种东西它都会有一个问题,就是遇热会破坏它的分子结构,破坏它的分子结构的时候会引起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就会产生美味。

我们在讲食物的生物属性,那我们从哪些角度来认知食物?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比如我们广东人非常喜欢白切鸡。鸡有一个好处,基本上一年四季味道差不多,春夏秋冬温度对它来讲变化不大。但是如果是鸭、是鹅,那就有变化了。鸭跟鹅都有一个特点,冬天的时候为了御寒,皮上面会长出一层绒毛,就是做羽绒服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那层羽绒,所以它会在秋冬之际把这个绒毛长出来,这时候就会给我们处理的时候带来一些麻烦。秋天的时候你去认真看一下,烧鹅会好多毛,讲究的话这个季节就不吃烧鹅了,这就是我们要认识食物生物属性的一个原理。

《吃的江湖》内页

蔬菜就更加是这样,蔬菜它有它的季节,我们要认识每种蔬菜它最合适的温度,什么时候是它最喜欢的生长环境,还有它的土壤条件。比如萝卜,我们广东人也很喜欢萝卜,萝卜它适合的土壤的PH值是5.7—7,符合这个土壤条件的萝卜,这些地方种出来的萝卜当然就好吃。你看我们新会的甜水萝卜,它就是有非常适合的土壤条件,所以它的萝卜特别好吃。

如果你能够深入到食物的生物属性,像一个生物学家一样了解一些食物,那么你来挑选食物就变成非常专业,你就可以经常找到一些非常好吃食物,这就是食物的生物属性。

这方面生物学家研究的非常充分,我们知道它的结果就行了。只是生物学家他不是美食家,所以他在研究生物的时候不会从美食的角度去给我们做一些指引,但是这一方面是我的研究方向,我在研究这些美食的时候我首先会从食物入手,把它充分了解,那么我们才有办法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才能精确的把握它。所以在书里面基本上都会看到有关食物这方面的描述,这是食物的生物属性。

知道食物的生物属性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它的优缺点,就可以为我们下一步的烹饪扬长避短。没有一种食物它是十全十美的,再美味它都会有它的缺点。比如比较流行的日料,日料里的海鲜大部分是生吃,我们作为广东人,我们也有吃鱼生的习惯,比如顺德鱼生。常识经常给我们一些误区,比如说我们觉得这个东西要做熟了,不熟不卫生,但鱼的烹饪温度比较低,鱼的熟度是50度,50度的时候鱼肉蛋白就凝固了,凝固之后就把里面的汁液排出来,就会导致鱼干了,鲜味就没有了,因为汁跑到汤里去了,你吃到的鱼就会有渣的口感。为什么日本人吃鱼生,顺德人吃鱼生,就是因为可以吃到鱼本身的味道,有一些咸的味道,有一些鲜的味道,鲜来自于氨基酸。

鱼的缺点就是稍微加热一下子就过了,50度是核心温度,不是表面温度。如果说你在家里煎鱼,你煎到表面刚刚金*的时候,中心温度大概只有60度,但是要看鱼的厚跟薄,广东人煮鱼会在背上开一刀,就是为了让热气更快、更均匀送到核心里面去。鱼生还有个缺点,有很多细菌、寄生虫我们肉眼看不见,这些虫可以在我们人体寄生,可以在肝里面长,有一些可以进到大脑,而且是十几年后才发作,所以我们要去认识到这个食物的优缺点,再来取长补短。

《吃的江湖》内页

第三个我们要争取做到给食物溯源。溯源这一问题为什么重要?关于食物基本上有很多传说,但是不一定靠谱,尤其是经常有一些传说会添油加醋。比如一些食物往往在民间传说中会跟神仙、皇帝扯上关系,我们在欣赏美食的时候经常给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我们不要轻易相信,还是要看文献,所以我的书中从来不会引用各种传说,都是有文献记录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02.烹饪

接下来讲一下烹饪,有了食物之后怎么样让它更加美味。如果你进入餐厅,瓶瓶罐罐越多,估计厨师的厨艺也会比较厉害,为什么?烹饪无外乎就是物理反应跟化学反应,各种酱料主要就是让食物发生化学反应,但是在化学反应的时候又有很多物理反应在那里。讲这些感觉很深奥,其实一点都不深奥,这本书只要具备高中水平的物理知识跟化学知识,基本上可以把美食理解的非常通透。

《吃的江湖》内页插图

比如这幅图是我们老广非常喜欢的叉烧,做叉烧的时候有物理反应在这里面,首先第一个是不是每一串厚度要差不多,为什么厚度要差不多?因为我们在烤的时候不可能只烤一条,我们可能会有几条来烤,烤几条的时候如果大小不一样,厚薄不一样,可能这一条熟了,那一条还没熟,那一条熟了,这一条已经过头了。所以我们在切肉,切菜的时候为什么要切到厚薄一样,就是为了让食物同时熟,当然也跟美观、美感有关。我们会把它加热,加热会把食物的分子结构破坏,这也是物理反应,它还没有开始发生化学反应。

我们先说物理反应,在家里做饭也好,厨师做饭也好,有大量的物理反应,比如广东人说的“镬气”,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你看西餐基本上没有“镬气”这回事。它是什么原理呢?首先得有一个比较厚的锅,太薄不行,太薄虽然传热很快,但是热量停留的时间很短,一下子就散出去了,比较厚的锅可以把热量留住,虽然传递热的速度一开始没那么快,但是当它保留了那个基础温度之后它就跟薄的锅基本上是差不多了。第二个要深锅,这个涉及到流体动力学的原理,热量上升之后,如果是一个比较深的锅它还会呈一个旋转的状,这个热量还会重新回来。但是你去西餐看,全部是平底锅,热量很快跑掉了。再看国外厨师的很多心得体会,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建议,必须有一个中国锅,其实他们也知道加热的时候需要这些东西。

我们做饭的时候经常会沾锅,沾锅就是一个物理反应,别看我们这个锅肉眼看起来是平的,在显微镜底下看是坑坑洼洼的,一个洞一个洞,它是不平的,当我们去煎蛋白质类的各种肉,或者是淀粉类,很容易沾锅,其实就是蛋白质或者淀粉受热之后熔化,填补到锅里的坑坑洼洼,填补进去就拔不出来。科学家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神奇的锅,叫不沾锅,其实就是在锅里面刷了一层化学物质,大家不要一听说化学物质就紧张,刷了之后这个锅就非常平整了,没有那种坑坑洼洼,自然就不沾了。我们还有一些办法,比如煎鱼的时候建议先撒点盐,这是什么原理?就是把蛋白质跟铁器分离,不让它直接接触。我们看一些厨师炒菜会有一些心得,家里面可能没人给你们传授,炒菜的时候一开始加一点点水。你去到饭店看厨师,是带着水一起炒的,为什么?因为水的导热速度是快的,它可以迅速把这个温度传递到食物里面去,靠铁锅直接导热比它还慢,所以这是迅速传递温度,让炒菜保持绿色的一个诀窍。

青菜怎么让它绿呢?绿的原理是什么呢?青菜的绿来自于叶绿素,叶绿素里面有一个东西叫卟啉,卟啉的结构是由氮离子、氧离子围着一个镁离子,光线照射到镁离子的时候反射出来就是绿色。当我们加热的时候会有氢离子,氢离子是最活跃的,跑进去把镁离子赶走了,镁离子不见了,氢离子进去了,光线照过去它反射出来就是褐色的,所以它再也不绿了。为什么炒菜要快速的炒,油多快炒,其实就是让氢离子破坏的时候不多,它“作案”的时间不多了,那个镁离子还在,所以你就是翠绿的,这就是我们烹饪时候的物理反应。

烹饪的时候还会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像叉烧,加热的时候叉烧主要是蛋白质,还有脂肪,油就是脂肪。它给我们大家的营养,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当然现在是营养过剩年代,有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不是越多蛋白质越好。蛋白质它其实是没有味道的,任何蛋白质都没有味道,当它加热的时候,在度的时候,大分子的蛋白质会先分解为多肽,之后再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就有味道了。我们吃到的鲜,非常鲜或者有点甜的味道就来自于氨基酸,所以为什么叉烧好吃?它在度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反应,发现这个反应规律的是法国的一个化学家叫美拉德发现的,所以叫美拉德反应。

我们广东人买叉烧为什么喜欢有点肥的,我们说“肥叉”,因为让我们尝到香味的主要是脂类物质,这些都藏在脂肪里,这就是香味,没有肥肉怎么弄都香味不足。还有这个脂肪给我们贡献一点不太干、不太柴的口感,会比较软一点,我们的味蕾只能捕捉到小分子,全部是瘦肉的会粗糙,粗糙的话我们的味蕾是感受不到的,它感受不到的时候向大脑发出一个信号——这个东西我不喜欢,大脑作出的判断就是不好吃,这就是里面的化学反应。

烧叉烧还有一个化学反应,就会发生褐变,原来是粉红色的,烧着烧着有点褐色,还有像一部分是黑色的,其实是碳化了。稍微有一点点碳化问题不大,但是碳化程度一高就会尝到苦的味道,这就是烹饪里面大量的化学反应。

《吃的江湖》作者林卫辉

03.如何欣赏美食

第三部分讲讲怎么样欣赏美食,或者说我们做菜怎么样让人家来欣赏,让人家喜欢,我们从哪些角度来欣赏?

首先我们讲味觉,味觉是直接参与了这个欣赏美食的过程。我们的味觉分布在我们口腔,由蛋白质在组成,每一个人的味觉发达程度不一样,一些吃货,对味道感知特别灵敏的,有一些味蕾达到多个味蕾。有一些比较迟钝的,大概有个味蕾,我们大家平均味蕾的个数大概在个左右,绝大部分人其实属于吃嘛嘛香,味蕾不是很发达。但是这个味觉其实是可以培养的,比如说你在吃一个东西,如果旁边给你启发一下这个味道是什么味道,你就说好像是哦,好像是,因为味蕾的味道最终是反映到大脑里面去,大脑反馈过来会告诉你确实是有这个味道,所以我们的味觉参与了对美食的鉴赏。

基本味有五种,酸、甜、苦、咸、鲜。科学界还继续有一些争论,比如说广东人喜欢吃凉瓜(苦瓜),我们喜欢苦的味道吗,不是,我们喜欢的是甘的味道,甘是什么味道呢?科学家说甘是甜,有一些是苦之后跟甜中间的那个东西,也有人说甘就是单独一种味道,它只是经常跟苦味放在一起,只是说苦味先出来,因为先被味觉捕获,甘这个时候没有表现出来,但是苦大概在我们味觉停留的时间只有3秒,3秒过了之后甘的味道还继续在我们的味蕾里面停留,所以苦了之后我们可以尝到甘的味道,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做“苦尽甘来”。现在科学界还在争论,还没有定论。

实际上这些味觉是有诀窍的,比如说鲜味,那就是氨基酸。20种氨基酸,有14种没有味道,6种有味道,你知道是哪6种之后,在哪里表现,你就很容易做出美味,有办法投其所好。比如最基本叫做谷氨酸,谷氨酸大量存在各种肉类。只是谷氨酸还不够,还有一种叫核苷酸,也叫甘氨酸,谷氨酸跟核苷酸碰到一起的时候会起一个相乘效应,会把鲜味放大20倍以上,所以你在做菜的时候,做汤的时候不用放很多肉,你放再多的肉鲜味还是有一点点欠缺,你一条鱼进去,最便宜的鱼稍微煎一下,跟肉放在一起鲜味放大20倍,半斤猪肉煲出来的,还不如一斤猪肉加半斤鱼煲出来的鲜味。你去到餐厅,觉得师傅们做出来的怎么这么鲜,你看不到,它不展现出来,但是它里面肯定有它的逻辑和道理。同样的道理,我们做汤经常会下点瑶柱,那就是核苷酸的作用,只是瑶柱煲汤其实没那么甜的,你必须有点肉,这就是鲜味。

酸味,我们粤菜不太会表现酸,酸跟辣是粤菜的不足,因为我们广东人不太吃酸,也不太吃辣。既然大部分的人不是很喜欢,所以他在这方面练手就练得少,练得少就有所欠缺。

酸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酸就是氢离子对我们味觉的刺激。这个酸可以去掉腥味,腥味不是味觉,是嗅觉,它飘到我们嗅觉里面来,被我们的嗅觉捕捉到,酸它的作用是什么?把这些腥味的东西抓住,跟水溶到一起去飘不出来,既然飘不出来我们就闻不到,所以如果说你碰到一个腥味的东西加一点点酸,它就没那么腥了,所以为什么有酸菜鱼,为什么会有贵州酸汤鱼,它的逻辑就是这么来的。

贵州酸汤鱼

苦味,我们实际上喜欢的是它的甘,但是苦又必须存在,回避不了。苦味它来自于植物自己的防御功能,因为它要在它没成熟的时候必须表现出苦味,这样动物来的时候才不会吃,要不它早就灭绝了。当然它成熟之后一定要表现出甜,它成熟了希望你来吃它,把种子带走,下一代才可以继续繁殖下去。

苦味,我们怎么让让它减少?那就是用脂肪来参与,油的参与。油的参与可以把一部分的生物碱、苦味素分解了,就没那么苦了,所以你会看到,炒凉瓜要加多点油,潮州菜里面有五花肉炖苦瓜,就是大量的脂肪把这个苦味素给分解了。说这么多,其实这是做一些比方,我们掌握了这个味觉的秘密之后我们就可以找到很巧妙的烹饪方法,可以让我们的美味更加容易被大家捕捉得到,接受得到。

黑松露

嗅觉,也参与了对美味的鉴赏。所谓的色香味,一上来香味能够让我们马上第一感觉不错,嗅觉也是由蛋白质组成,主要是在我们的鼻腔,还有口腔有一部分可以感知到它的味道。嗅觉为什么说非常重要呢?你想一下当你感冒的时候,嗅觉基本上就失灵了,会受影响。感冒的时候你吃什么东西都会大打折扣,你都觉得这个东西不太好吃,那是因为嗅觉受影响了。我们在欣赏一个食物的时候会闻到它的香味,其实是挥发了,我们有一些菜是让它挥发。你会看到一些饭店,厨师为什么会跑到你面前来做,因为有一些东西就是让你闻的,从厨房里拿到餐桌的时候那个香味已经散得七七八八了,这个菜就不值钱了,尤其黑松露,白松露都是这样,主要靠嗅觉。

嗅觉不仅仅是闻,年的时候美国哥伦比亚一个研究小组也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我们在嚼的时候也会分泌出一部分的香味物质,让嗅觉捕捉得到,他们找到了这个蛋白质的结构,当然这帮人他们不是美食家,他们不是研究这些的,他们是研究医学的,他找到这个分子之后就可以解决一些人鼻子失灵的办法,这个团队因为这个发现还获得了0年的诺贝尔奖。

视觉,也参与了我们对美食的鉴赏。为什么我们炒热菜黑乎乎的大家觉得不好,非常是翠绿的大家就觉得好?视觉让食物看起来就好吃,看起来就有食欲,当一个人有食欲的时候就会有尝试的欲望。

关于视觉有一些餐厅它做到了极致,比如大董,大董的菜就是意境的菜,把一般菜做的非常诗情画意,色彩也非常漂亮,当然这个也会付出一些代价,除了我们要花更多的钱之外,温度也会丧失,因为你摆得很漂亮的时候,有一些菜是需要温度的,温度就降下来了。

我们经常在超市里面买东西,买东西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现象,买绿色的水果基本上放在一个红色的袋里,红色会把绿色衬托的更加翠绿,商家会利用视觉的对比效应让一些食物呈现的更好。我们在看食物新鲜度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凭视觉来判断,很多食物会通过色彩来表现它的新鲜与否。

菜市场里有很多红色光线

触觉,也是参与了对美食的鉴赏。我们刚才讲了辣不是味觉,辣是一种痛,是触觉。辣是辣味素对味蕾的刺激,其实就是痛,只是它用每秒鞭打50—下的速度鞭打你的味蕾。人一痛的时候,自然会分泌一种镇痛剂,这个镇痛剂叫内啡酞,内啡酞让我们产生快乐、高兴,还会上瘾。吸*可以产生内啡酞,抽烟也可以让我们产生内啡酞,只是这些影响健康,吃辣会产生内啡酞,只不过不会影响健康,为什么吃辣越吃越想吃,我们广东人不怎么吃辣,但现在基本上也被辣攻陷了,因为你吃了以后会上瘾,你时不时就想去吃一顿,这就是你被内啡酞俘虏了。

触觉怎么参与对美食的鉴赏呢?比如说糯,糯也是一种触觉,软、糯、硬都是一种触觉。凡是糯的东西大家是不是感觉都非常美好?那是因为很多营养丰富的食物它都有一个糯的口感,这样的话就让我们形成了一个“误解”,凡是糯的东西它就营养丰富,所以我们就对糯天然会感兴趣,这是触觉。

听觉,也参与了对美食的鉴赏,最明显的就是脆。我们吃到脆的东西的时候,尤其小朋友吃到脆的东西都会喜欢,为什么呢?因为脆在我们的耳腔发生共振,会分泌一种让我们愉悦的东西,叫多巴胺,我们吃脆的东西会产生多巴胺,我们也会很开心,尤其是小朋友,这是听觉。为什么啫啫煲大家会喜欢,就是喜欢听那个声音,那个也是很过瘾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美食就更加有趣了。这本书(《吃的江湖》)里面会有大量文化因素的参与来欣赏美食。

比如老广非常熟悉的鲮鱼,鲮鱼大家现在在市场上是不是很少看到了?反正我在市场很少看到,我只是偶尔在市场上看到,为什么会少看到呢?因为鲮鱼生长速度太慢了。鲮鱼它在7度的时候就死掉了,14度的时候它不吃东西了。我们买到的鲮鱼通常是半斤,半斤的鲮鱼要长三年,所以它不经济,不经济之后大家就选择长得更快的鱼类,这是它背后的一个经济逻辑。

广东人对鲮鱼有很多做法,大家最熟悉的是豆豉鲮鱼油麦菜,很多人说这道菜历史悠久,不可能,豆豉鲮鱼罐头什么时候才有?在解放前才有这个豆豉鲮鱼罐头,年公私合营的时候才合成了广东罐头厂,那时候大家别想吃到鲮鱼罐头,鲮鱼罐头全部出口,真正让老广吃到豆豉鲮鱼罐头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华侨将出口到港澳的鲮鱼罐头再带进来。当然90年代就开始有供应豆豉鲮鱼罐头了,这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吃到豆豉鲮鱼油麦菜。

《吃的江湖》内页插图·鲮鱼

鲮鱼有很多吃法,比如鲮鱼饼,最高级的是鲮鱼面,用鲮鱼取的肉做了鲮鱼面。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他最喜欢吃的鲮鱼面在北园酒家,美食家唐鲁孙先生有一个非常详细的记载,孙科很喜欢吃鲮鱼面。跟老广讲鲮鱼大家都知道,你去到北方跟大家讲鲮鱼很少人知道,为什么呢?因为鲮鱼一到7度的温度就死掉了,它不可能在北方生长,所以它生长的区域非常有限,广东、广西、海南,基本上就是这几个地方,湖南都不可能有鲮鱼。这个东西因为它的生长的地域、区域很小、很窄,所以认识的人就不多。

我们去翻阅历史文献就会发现很多笑话,把鲮鱼说成怪兽,屈原在《天问》中问了个问题,其中就问到鲮鱼,他说“鲮鱼何所?鬿堆焉处?”,听说过鲮鱼,但是他不知道鲮鱼在哪里。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明代大才子杨慎,写了一本美食书叫《异鱼图赞》,写了鲮鱼,他说鲮鱼可以吞下一艘船,因为他确实没见过,古人又喜欢道听途说,他们的信息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当然今天我们信息这么发达了,我们最好不要道听途说,很多东西还是去找一些比较可靠的资料,所以我们从文化角度欣赏食物的时候你会觉得非常有趣,也可以领略到中华美食文明的奇妙之处,我们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04.粤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粤菜的历史,很多文化学者把它提前推到南越王时代,因为南越王墓出土的时候里面看到了烧乳猪的工具,还看到各种贝类,所以就推论那时候就有烤乳猪了,还有贝类。但是能不能直接将它定论为粤菜,不一定这么说,因为只要有人类活动就有吃的,你就说这是一个菜系的起源,这显然是胡说八道,哪一个地方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的粤菜其实就是近代的,我们现在吃的东西跟一百年前古人吃的东西一定不一样,一百年后的人跟我们现在吃的东西也一定是不一样,所以食物的历史我觉得没必要把它追溯得很长。

粤菜的辉煌时代其实是在清末民国初,一个地方的菜为什么能够影响非常大?一定是跟这个地方的经济地位有关,因为讲究吃喝确实是有钱人的权利,普通老百姓还真的只能是把这个肚子解决好了就算了,当然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们小康社会,即使是非常普通的人也可以参与到品尝美食。但是在一两百年前可不是这么回事,大家都还饿着肚子呢。那个年代,因为广州是唯一的通商口岸,所以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商客来。之后又随着经济中心移到上海之后,粤菜也被带到了上海,那是粤菜的辉煌过去。

改革开放给粤菜带来了第二春,年之后实际上已经没有美食了,年到改革开放基本上都是温饱问题,为什么现在广州的点心有很多素菜,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肉,所以必须开发出很多素的东西。改革开放的时候港派的粤菜非常流行,那个年代有名的酒楼都打着由港式名厨主理,因为那时候香港饮食非常发达,把粤菜重新带回广州,后来在广州蓬勃发展,我们粤菜也走遍了全国,基本上全国最贵的餐厅都是粤菜。

但是现在粤菜遇到了挑战,从精致美食的角度去看,你看米其林,看黑珍珠,包括凤凰网的金梧桐等几个美食榜单,我们广州上榜的餐厅其实是跟广州的地位是不相衬的,偏少,我们大概是上海的1/3,是北京的1/2,感觉粤菜好像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危机。四川菜、杭州菜都异*突起,粤菜好像有点没落一样。实际上我的理解不是,现在看所有的菜系是全面向粤菜学习,我们用的海鲜其他菜系也在用,它在跟我们抢夺食材的资源,我们怎么表现食材的原汁原味,其他菜系也在走这条路,这其实是粤菜繁荣的标志,原来粤菜一家独大,大家都跟粤菜学习,说明粤菜是符合现代烹饪科学的。

当然粤菜本身就是善于学习的,粤菜本身就是从外面学来的。你看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粤菜向谁学习?向淮扬菜学习。比如白切鸡,白切鸡来源于淮扬菜,这本书里面有写到。包括我们的烧鹅是来自于中原,来自于南京的烧鸭,从烧鸭里演化过来。粤菜本身是很善于学习,我们也不要固步自封,要向现在其他菜系学习,尤其是在一个大城市融合的年代,我们原来有一些短板现在要补齐,比如酸跟辣是粤菜的短板,没那么精彩。但是现在新广州人越来越多,有全国各地的人来吃饭,请客的时候一桌里面就有很多是喜欢吃酸的、吃辣的,所以这一块我们也要补齐短板,未来的广州,粤菜也要继续发展进步。

同时,我们文化里面也有一些限制我们美食发展的地方,比如广州的消费太过追求实际,不愿意为那些精致的美食买单,这也是限制了广州发展精致美食,当然我们经济能力允许的时候还是要为厨师们的创作买单。

今天的分享我就不说太多了,留更多的时间大家可以互动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在这之前,我们欢迎一下小林老师,小林老师聊一聊。

漫画家、作家林帝浣(小林老师)作为神秘嘉宾来到现场

小林老师:谢谢卫辉师兄,卫辉师兄是我的亲师兄,我们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当然我们的友谊主要是靠吃饭来维系的,在座各位应该也是,朋友之间就是靠吃饭、喝奶茶维持友谊关系。

跟卫辉师兄,我们经常一起吃饭,也偶尔PK做饭。卫辉兄刚才说到了各种各样食物之间的物理反应、化学反应,其实我觉得我们在乎的并不是食物里面的化学反应,吃饭这个事情更在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对不对?所以自从认识了卫辉师兄之后我是体重又涨了十多斤了。

我们知道“食在广州”,广州这个地方流行美食,也有很多很多的美食家,随便在街上拉一个出来都能对美食谈出一套一套的。但是为什么广东没有出美食作家呢?其实美食家本身不是因为吃饭而出名的,也不是因为他的舌头特别刁钻而出名的,我们知道的大部分美食家最重要的不是他说那个东西多好吃,而是他在描述这个食物的时候能把我们看饿,这其实是一个作家的能力,文学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会热爱美食,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曾经很饿,曾经很馋,曾经很穷,这三个主要的原因导致我们对美食有无限的想象。其实对美食最大的快感在于对它的想象,我想吃但吃不到的美食才是真正美好之所在,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观众:有)。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一本美食书,往往会比我们真正看到那道美食还诱人,会让人觉得更有快感。广东出了这么多的美食,但是美食作家并不多,卫辉师兄我觉得是特别棒的一位。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我们林卫辉老师精彩分享,大家说是不是受益匪浅?

观众:是。

主持人:非常感谢小林老师今天作为神秘嘉宾空降现场,接下来就是读者提问互动环节。

提问1:辉哥好,我有一个问题,因为人类的历史几千年过来,可能人类能吃饱也就这几百年,中国能吃饱也才这几十年,所以我们能吃饱时候就报复性在吃,把身体吃的非常胖,您是怎么保持这么好的身材,怎么平衡吃跟身体之间的关系呢?

林卫辉:确实我们人类的饥饿年代远远比我们能够吃饱的年代时间长得多,也是刚才小林老师所说的,我们满满都是一些饥饿的回忆,即使你们从来没有尝过饥饿,但是你们的基因里面都是抵挡饥饿的基因,所以我们人体长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储存能量的,自然它就储存能量。比如吃到甜的东西就有糖份,糖份马上就存储起来,它是为了对抗有可能的饥饿。为什么我们人类很喜欢吃淀粉类的东西,因为淀粉类的东西让我们吃了以后不仅仅有饱足感,还可以存储为糖分存储起来。为什么我们喜欢吃香的东西,喜欢吃肉,喜欢吃肥的东西,因为它特别香,也是为了储存脂肪。

我们去欣赏美食的时候要注意这些问题,就是你的支出跟摄入一定要达到某种平衡,这里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摄入量你要控制,虽然我也很喜欢美食,但是很多东西只能浅尝辄止,尝到美味就好了,回来把文章写好就算了,不要再吃了。第二就是要运动,像我吃得多,天天运动。

提问2:林老师,你好,我想八卦一下您最喜欢的美食家是谁?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知道的这些美食家大多是男性,女性我是不知道的,我不知道有没有,谢谢。

林卫辉:我最喜欢的美食家其实是汪曾祺的儿子汪朗,汪朗有两本美食书写的非常好,一本叫《衣食大义》,一本叫《食之白话》,我特别喜欢他对美食文化的研究,他大概写了60多篇美食文章就不写了,他原来是一个出版社的编辑,文化素养非常高,而且写的东西非常接地气。历史上也有很多美食家,在我的书里面会大量引用,比如说苏东坡,比如《随园食单》的袁枚,这些我认为都是非常好的美食家,当然现在有一些人说袁枚不算,袁枚都不会做菜,看着《随园食单》做出来的菜很多是不好吃的,袁枚是道听途说就写出来了,我不认可这种观点,谁说美食家就要变成会做菜的?这不一定。

说到女性的美食家、美食作家,有的。比如英国的一个美食作家,中文写得特别好,扶霞,她了几本书,我看过她的《鱼翅与花椒》,作为一个外国人讲中国美食也不错。我们广东也有美食作家钟洁玲,写了很多广东很地道的美食,我觉得也是把广东的美食记忆写了下来。当然她的路子跟我的不一样,我随便吃一顿饭可以写很多,但是不愿意写,就是没趣的我不愿意写,我喜欢写有趣的,因为美食毕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其实小林老师也是一个美食家,小林老师的漫画里面有大量美食漫画,哪一天小林老师把这个精力放在美食上,也是一个很厉害的美食作家。

小林老师的美食漫画

小林:我觉得卫辉师兄这本书还蛮有意思,里面选了顶级的食材,顶级的工艺,大部分我们是没有机会的,看到这本书可以蔓延我们的想象力,这个是非常好的,自从看了一本很贵食材的书,我们对生活又充满了热情,又开始可以努力奋斗,我觉得这是很励志的事情。可能大家觉得美食这个东西有点贪于享受,但是人生在世对于美食的追求是人最大的一个动力,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其实是特别正能量的一本书,所以大家可以看一看,多跟卫辉兄交流吧,谢谢。

主持人:谢谢小林老师。

提问3:林老师你好,想跟你探讨一下Omakase这个话题,现在感觉广州Omakase开的店如雨后春笋一般,我感觉很多店有点哗众取宠,像搞什么茅台雪糕,在茶碗上放金箔等等,其实你在东京是不会吃到这种东西的,你怎么看市场跟这种餐厅之间的关系,需不需要有一些噱头的东西,还是说应该回归食材的本质?

林卫辉:现在有一种趋势,欣赏美食发朋友圈,我不在乎吃什么,去了以后拍一下,发个朋友圈,得到大家大量的点赞、羡慕,越贵越好,那说明满足了我们的身份,一下子到了高消费阶层的愿望,所以现在会有很多餐厅用这种非常贵,非常炫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这种是因为市场上有需求才有存在,要不然它就存在不下去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美食里面有一种倾向,就是非常适合发朋友圈的美食,尤其是在灯光设计的时候,有一些现在的餐厅灯光设计那个菜摆在那里非常适合拍照,我们也不能把它定位为一种负面的东西,毕竟市场还是有一种需求,美食不仅仅是让我们吃得愉快,还有一种分享的功能,社交功能。

读者在翻阅《吃的江湖》

但是我始终会有一个观点,只是我不方便在书里面说出来,因为美食的体验本身是一个很个人的体验,确实很难有一个标准,如果说有标准的话也不应该是由我这种重量级的人来说,我还没到那个地位,但是实际上我自己内心会有自己的价值观,美食就必须尊重食材,把食材的优点表现出来,扬长避短,而且要做出大家喜闻乐见的,最好价格还要非常美丽,让大家可以接受。

很多噱头的餐厅,我个人是不喜欢的,我觉得像这种的存在它会昙花一现,最终买单是大家自己买单,又不是它帮我们买单。我们去发个朋友圈,花了一堆钱,很多人第二次再也不去了,作为美食的话这是一种摧毁性的。

我在同行中,广州美食圈中有一种观点,衡量一个城市美食的定位,不是看有多少黑珍珠,多少米其林,其实一个城市的美食定位在于街边的小吃,这些平民美食才是一个城市美食水平真正的反映。

现在日本一些新潮的东西为什么会异*突起呢,因为它的人力成本不高,互动是几乎零距离,让大家几个感官,味觉、视觉、听觉、触觉全部参与到,所以它也会受欢迎,它是把我们的五官,各种感觉怎么样参与美食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同时成本也不高,几个人,两三个人就可以,不需要有后厨就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卖出非常高的价格,大家也接受。实际上这些成本并不会太高,寿司不就是个饭,当然不能说它是一个冷饭,它也要有合适的温度,大米要非常不错,肉要很新鲜。各种噱头,尤其你说的茅台甜品,很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为什么呢?我们上甜品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喝得差不多了,很多已经喝到极限了,这个时候尝个甜品,其实我们想的是解解酒,这个时候还闻到酒的味道,不想吐都会吐出来,这是违反美食的逻辑的。

读者提问

提问4:如果不涉及商业利益的,在楠枫书院的周边有没有什么美食推荐给我们?

林卫辉:很遗憾,我很少到这边来,还真的没在这边吃过。但是会有一些很接地气的餐厅,比如观塔路有一家叫“六婶”,我很喜欢它的湛江鸡,它的鲮鱼,当然它这种餐厅不可能每一个菜都做得好,但是有一些做的不错。在天河南路那边有一家东江酒家,是一个客家菜,人均大概几十块钱,品质都不错。广州其实有很多,尤其是粥、粉、面做的非常不错,尤其是西关一带。这里面全部是符合现代的烹饪科学,比如说为什么会有碱水面,面无外乎就是要求劲道嘛,它怎么劲道呢?其实化学上有一个叫二硫键,蛋白质跟蛋白质之间靠二硫键来联系,这个二硫键一连上的时候,你去咬它不容易断,不容易断表现出来就是劲道。这个二硫键它是这么回事,蛋白质一端是硫,一端是氢,你放一点碱的话那个氢就赶跑了,氢离子给碱中和了,就剩下硫的键,硫跟硫的键到一起就形成了二硫键,这就是劲道了,所以我们会有碱水面。

在西关,老西关人要吃第一道碱水面。为什么要第一碗呢?一锅水那么大,一块面下去碱的味道就少了,给稀释了,等到下午再去吃,那锅汤已经很浓了,里面都是碱,所以老街坊们的讲究是有智慧的,你要吃到好的碱水面,你就得早点起床。

主持人:粤语里说“饮头啖汤”,看来想吃好的碱水面就要吃“头啖面”,这就是美食家的经验之谈。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今天的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和部分读者合影

读者踊跃购书排队签名

作者:林卫辉

定价:68.00元

ISBN:-7---5

出版时间:年5月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上市三个月加印3次

●占据“京东饮食文化图书榜”首位近一个月

●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上海书评、羊城晚报、新周刊等数十家主流媒体推荐

●入选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5月十大非虚构原创好书、年6月百道生活类好书榜、华西都市报封面书单6-7月好书榜

●在广州、上海、成都等地举办多场线下活动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购买本书,

5.0¥hxTzXjTyceN¥

文字整理:董芳

摄影:曾莹

部分配图: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座实录林卫辉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美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