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的话
上节给大家简单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历史,大家应该知道了高效色谱的灵感来源于液体带着化合物通过玻璃管中的填料时,填料对不同物质的吸附能力有所差异,物质得以在填充柱中分离。回归课本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这些名词听起来有些陌生,物质的分离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什么是液固吸附顾名思义,是物质被液体带入固定相中,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物质得以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比如之前提到的用玻璃柱分离叶绿素的过程就是一个液固吸附的过程。不同性质的叶绿素和氧化铝以及碳酸钙的吸附力不同,因而可以得到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是硅胶和氧化铝。但液固吸附并不适用于所有物质的分离。液液分配色谱科学家们发现,如果使用将特定的液态物质涂于担体表面,或化学键合于担体表面而形成固定相。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因其溶解度的差异而发生分离。这就是液液分配色谱法。举个例子,我们液相上用的C18柱就是在硅胶基础上化学键合了C18基团,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C18基团的分配情况不一样,就导致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有强有弱,保留强的在液相上出峰时间越晚,反之越早。液液分配色谱的分类液液分配色谱法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不同又可分为正相色谱法(NPC)和反相色谱法(RPC)。还没接触过实验的大家,可能难以理解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我们在做高效液相色谱的时候,常常遇到有些强极性的物质在反相色谱(流动相极性强,固定相极性弱)条件下,不被色谱柱保留和溶剂一起出峰,得不到有效分离。应对分离效果差的办法这个时候的解决方法,找一根键合更强极性基团的色谱柱,使这些强极性物质在色谱柱上保留增强。为了让这些物质在柱子上保留强于流动相,将流动相更换为更低极性的,这就是正相色谱。所以正相色谱更适用于分离极性化合物,相反的反相色谱则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化合物。正相色谱正相色谱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反相色谱反相色谱中非极性固定相一般为(如C18、C8);
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
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
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一个小问题
如果要分析的物质为强酸性或者强碱性的物质,用上面两种分离模式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那怎么办呢?
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