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多肉上色的色素主要是花青素和光合色素两大类。
一、基本特性和生理作用
花青素
花青素的产生是多肉植物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是对不利生活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不利环境有极端温度,干旱,强紫外线等等。花青素是糖配体的产物,合成于细胞质,不稳定,通常和糖结合成花色苷,储藏于液泡中。吸收紫外线,保护DNA,维持自身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及各生命代谢的有序进行。吸收光谱集中在-nm的紫外光和-nm的蓝绿光(蓝光部分多,绿光部分少)清除自由基,维持叶绿素的活性,保护叶绿素叶绿体。花青素本身没有颜色,但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酸碱度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显色反应。多肉的上色主要原因是不良环境出现,多肉应激性保护机制开启,花青素积累而致的调色作用。多肉上色是在光合色素底色的基础上增加了花青素的调色。
极致状态是底色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调色光合色素
光合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主要作用是吸收光能,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吸收光能,把光能转化为自身可利用化学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叶绿素吸收光谱集中在-nm红色光区和-nm的紫色光区,呈绿色、蓝绿色;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谱集中在nm附近的蓝紫光区,呈*色、橙色。
叶绿素含量增加,掩盖类胡萝卜素底色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显示的颜色表现为多肉的底色。叶绿素很不稳定,不断的合成并分解,在多肉体内含量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温度、光照、水分等关系较大,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在影响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调色作用。快速生长阶段,叶绿素含量快速增加,最终绿色盖掉底色,显示出绿色;上色阶段叶绿素快速分解,绿色逐渐褪去,底色逐渐显示。因光合色素含量变化而显示出的不同颜色,形成光合色素底色。
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底色显示二、色素基础知识在多肉上色过程中的应用。
有两个目标和方向:1、调整光合色素底色朝有利于状态出现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降低光合色素中叶绿素的含量;2、调整花青素朝有利于合成积累的方向进行,增加花青素的调色作用。
在光照管理上:紫外线照射是花青素应激性出现的必要条件,花青素合成有光依赖性,紫外线的强度决定了多肉上色的快慢和程度。阳台多肉上色难褪色快,与阳台环境紫外线缺乏关系极大。而作为主要光合色素的叶绿素,本身就有强光条件下易降解的特性。是故,在多肉上色阶段,持续提供强光几乎是必须的。
露养强光条件下的多肉状态在温度管理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可以为花青素的合成提供更多的原料来源,有利于花青素的合成。但温差若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15-25℃之间(如白天25℃晚间15℃,有10℃的昼夜温差),糖分会大量的转移、转化,并不有利于花青素的合成和积累。花青素对低温的应激性反应并没有出现或者说应激性反应程度低。当低温到糖分的转移转化受影响阶段(2-10℃)才真正有利于花青素的合成和积累。同样这样的低温条件也大大降低了叶绿素的合成速度,可以快速降低光合色素中叶绿素的含量。
功能叶片糖分含量高,状态好,嫩叶差在水分管理上:干旱不仅可以引起花青素应激性反应的出现,也可以引起叶绿素的合成停滞分解加快,但对多肉植物而言,干旱的定义要延伸到体内液泡中储藏水分的大量消耗。这样做,是对多肉自身极大的伤害,会造成形态、功能的不完整,与养护目标相左并不可取。观叶赏色是建立在多肉植物自身形态、功能完整的基础上的。水分管理上经验的做法是早上有光照前,光合作用还未进行,叶片液泡中临时储藏的二氧化碳未同化利用前,捏叶片的饱满度,底层几轮叶有发软现象,即说明叶片中储藏水分被消耗利用,可以透水。
形态完整是观赏性的基础以上简单介绍了色素与多肉植物上色的关系,并简单分析了其在养护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若觉有用,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