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律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茶叶科学2019年第5期要文概览澎
TUhjnbcbe - 2023/3/4 15:29:00
甲氧沙林搽剂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5229043.html
                            

《茶叶科学》(ChayeKexue)

(双月刊,年创刊)

《茶叶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ofTeaScience)于年8月经中宣部批准创刊,刊名系朱德委员长题字,年文革期间停刊,经国家科委批准年8月复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研究员担任编委会主任,是茶学界唯一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收录为核心区的中文核心期刊。

,Vol.39,No.5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茶树CsMDHAR基因的克隆与非生物胁迫响应分析

林士佳,李辉,刘昊,滕瑞敏,刘婧愉,王爽,庄静

摘要:基于茶树转录组数据,以龙井43茶树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bp,编码个氨基酸的茶树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命名为CsMDHAR。蛋白序列特征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sMDHAR蛋白含有FAD结合功能域,属于FAD依赖的吡啶核苷酸-硫基氧化还原酶(Pyr-redox-2)家族。该蛋白有两个无序化区域,而且包含有32个磷酸化位点,理论相对分子量为47.21kDa,pI为5.99,属于亲水性蛋白;CsMDHAR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通过PlantCARE和PLACE对启动子上游调控元件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CsMDHAR基因启动子上游bp中含有多个与光、激素以及植物抗逆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龙井43和迎霜的CsMDHAR、CsAO和CsAPX在4种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低温(4℃)胁迫下,两个茶树品种的CsMDHAR、CsAO和CsAPX的表达均受抑制,且品种间的差异较小;在高温(38℃)和干旱(gL-1PEG)胁迫下龙井43中的CsMDHAR表达均上调,分别在8h和2h时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的1.49倍和1.85倍;盐(mmolL-1NaCl)胁迫下,CsAO和CsAPX在两种茶树品种中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不同,可能与品种间不同的抗逆性有关。

关键词:茶树;CsMDHAR;抗坏血酸;非生物胁迫;启动子元件分析;表达分析

参考引用:林士佳,李辉,刘昊,滕瑞敏,刘婧愉,王爽,庄静.茶树CsMDHAR基因的克隆与非生物胁迫响应分析[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铝诱导的茶树根系转录组变化分析

*丹娟,谭荣荣,陈勋,王红娟,龚自明,王友平,毛迎新

摘要:探讨茶树响应铝(Aluminum,Al)的基因调控网络和表达模式,确定一些关键候选基因,为茶树耐Al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测定了0、0.2、1、2、4mmolL-15个Al3+浓度处理7d的福鼎大白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Al含量变化,并提取0mmolL-1(R0)、1mmolL-1(R1)和4mmolL-1(R4)3个浓度下的茶树根系总RNA,通过IlluminaHiseqXten平台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随着Al3+浓度的升高,根系POD(Peroxidase,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下降,APX(Ascorbicacidperoxidase,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逐渐升高。SOD(Superoxidedismutase,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Al3+浓度为1mmolL-1时最高,CAT(Catalase,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根系中Al含量随着Al3+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Al3+浓度为1mmolL-1时达到最高。经筛选得到R1VSR0,R4VSR0,R4VSR1的DEGs(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分别为、个和个,显著上调(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个和()个。GO富集分析表明,3个处理组在生物学途径中富集最多的类别均为刺激响应。在分子功能和细胞组件方面,R1VSR0和R4VSR0富集最多的类别均为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和细胞外围,R4VSR1富集最多的类别为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基因和膜区域。KEGG富集分析表明,R1VSR0、R4VSR0、R4VSR1分别显著富集了29、41条和19条Pathway,它们包括转录因子、转运蛋白、植物-病原菌互作、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等,鉴定到多个参与调控活性氧代谢、有机酸或金属转运蛋白、转录因子及细胞壁结构修饰等生理过程的基因在Al诱导后上调或抑制表达,显示这些基因与茶树耐Al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关键词:茶树;Al;根系;差异表达基因;RNA测序

参考引用:*丹娟,谭荣荣,陈勋,王红娟,龚自明,王友平,毛迎新.铝诱导的茶树根系转录组变化分析[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茶树果胶乙酰酯酶家族成员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艳丽,马林龙,曹丹,金孝芳,冯琳,龚自明

摘要:茶树是氟的超富集植物,叶片高氟含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果胶乙酰酯酶(PAE)可能通过调控果胶的去乙酰化作用参与茶树叶片对氟的富集和解*,然而目前并无茶树PAEs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以茶树舒茶早基因组和三代测序数据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开展了PAEs的鉴定及其特性、进化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茶树中,PAE家族有12个蛋白,属于PAE5、PAE8、PAE9、PAE10、PAE12等5个成员,具有CLDG、PxYH、GGGWC、GS、NWN、rYCDG、GCSAG、NaAYDSWQ、HCQ等9个保守基序;在进化关系上,茶树PAEs与葡萄、可可亲缘关系较近;12个CsPAEs氨基酸大小为~,分子量为36.7~56.9kDa,等电点为5.1~8.9;除CsPAE5、CsPAE5-1定位线粒体,CsPAE10-1可能定位胞质外,其他9个CsPAEs定位细胞壁;CsPAE5、CsPAE5-1、CsPAE12和CsPAE12-1为跨膜蛋白。此研究结果将为解析PAE在茶树叶片氟富集和解*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茶树;果胶乙酰酯酶;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

参考引用:刘艳丽,马林龙,曹丹,金孝芳,冯琳,龚自明.茶树果胶乙酰酯酶家族成员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金芽不同色泽叶片生理特性研究

范延艮,赵秀秀,王翰悦,田月月,向勤锃,张丽霞

摘要:为筛选用于*金芽叶色*化分子机理研究的适宜材料,采用双层遮荫(平均光强约10klx)、单层遮荫(平均光强约40klx)和不遮荫3种光照强度处理*金芽春梢,获得嫩绿色(H1W)、浅*稍带绿色(H4W)、明*色(Hs)3种新梢,同时以福鼎大白绿色新梢(CKf)为对照,选择芽下第二叶为材料,通过测定H2O2、O2-含量和组织化学定位、抗氧化物酶活性、光合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等叶片生理指标,观测叶绿体膜系统结构。结果表明,浅*稍带绿叶片H4W的H2O2、O2-含量、Fv/Fm值和叶绿体膜系统情况与嫩绿色叶片H1W相近,处于未受逆境胁迫的生理状态;同时浅*叶片H4W与明*叶片Hs具有相似的*化叶光合生理特性,两者在ΦPSⅡ、qP、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指标上差异不显著,光响应曲线特征相似。由于浅*稍带绿叶片(H4W)所具有的上述生理特点,推测其是探究*金芽茶树品种*化分子机理必不可少的研究材料。

关键词:*金芽;光氧化胁迫;光照强度;*化材料

参考引用:范延艮,赵秀秀,王翰悦,田月月,向勤锃,张丽霞.*金芽不同色泽叶片生理特性研究[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氟铝互作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钟秋生,林郑和,郝志龙,陈常颂,陈志辉,游小妹,单睿阳

摘要:为明确氟和铝对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沙培的方法,设置不同浓度氟和铝互作处理,采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对其荧光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茶树幼苗在未添加铝的情况下,随着氟浓度的增加,PSⅡ的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qL)降低。最小荧光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qN)、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增加;在低铝水平下,随着氟浓度的增加,Fm、Fv/Fm、Y(Ⅱ)、NPQ和qN等值降低,而qP和qL升高,Fo、Y(NO)和Y(NPQ)值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在高铝处理下,随着氟处理浓度的增加,Fo逐渐增加,Y(Ⅱ)、Fv/Fm、qP值下降,Y(NPQ)和NPQ值在低氟时(mgL-1)显著升高。可见,当受到氟胁迫时,茶树叶片光合效率会降低;添加铝可以减轻对植株造成的伤害,在低铝水平下,对提高叶片光合效率的作用更加明显。

关键词:氟铝互作;茶树叶片;氟含量;叶绿素荧光

参考引用:钟秋生,林郑和,郝志龙,陈常颂,陈志辉,游小妹,单睿阳.氟铝互作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基于CFD和RSM的红茶萎凋机性能参数优化

安霆,江用文,梁高震,胡斌,董春旺

摘要:为探明萎凋机结构参数对萎凋性能的影响特性,通过流体力学软件进行萎凋环境的数值模拟分析,以无量纲化后的温度场综合指标作为萎凋性能优劣的评判指标,并采用响应面法(RSM)对影响萎凋性能的3个因素(萎凋机层高x1、萎凋机与萎凋房空间距x2、气路位置x3)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萎凋品质的影响重要性顺序依次为:气路位置>萎凋机层高>空间距;当萎凋机层高、空间距、气路位置分别为0.1、0.1、1.m时,红茶萎凋机温度场性能最优,所建模型决定系数为0.,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标准偏差为0.,最优方案理论值和实际值分别为:0.和0.。CFD和RSM融合分析方法,适用于红茶萎凋机的性能参数优化。

关键词:红茶;萎凋;CFD;RSM;参数优化

参考引用:安霆,江用文,梁高震,胡斌,董春旺.基于CFD和RSM的红茶萎凋机性能参数优化[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龙井绿茶的效果比较

王近近,袁海波,陶瑞涛,滑金杰,邓余良,董春旺,江用文,王霁昀

摘要:为探究采用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对龙井绿茶品质的影响,把茶叶分别存储于风冷冰箱的冷藏室和冷冻室、直冷冰吧的冷藏室和冷冻室等4种不同的贮藏环境中贮藏90、、、βd时分别取样,通过生化成分含量测定及感官审评等分析比较不同贮藏条件对绿茶的存储效果。结果表明,整个贮藏期内,冷冻室对生化成分的存储效果优于冷藏室,其中风冷冰箱冷冻室能有效地保持茶叶低含水率,贮藏βd时其含水率显著低于直冷冰吧(P0.05),直冷冰吧冷冻室则对叶绿素、维生素C、咖啡碱等含量保持效果较好,贮藏βd时其维生素C和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风冷冰箱(P0.05);在0~βd的贮藏期内,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均在风冷冰箱的冷冻室保留率高(均约为95%),贮藏后期则在直冷冰吧的冷冻室保留率高,且贮藏结束时均与风冷冰箱差异显著(P0.05)。风冷冰箱有利于绿茶滋味和香气的保持,直冷冰吧有利于绿茶外形的保持,即不同贮藏条件对茶叶的感官分属性的影响不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汤色、滋味、香气、咖啡碱和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在不同的贮藏方式间差异较大。结合两设备的特点可知,茶叶相对短期存储时可选择风冷冰箱,长期存储时则直冷冰吧更优。

关键词:绿茶,品质,贮藏,风冷冰箱,直冷冰吧

参考引用:王近近,袁海波,陶瑞涛,滑金杰,邓余良,董春旺,江用文,王霁昀.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龙井绿茶的效果比较[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黔东南州茶叶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王微,鄢人雨,兰吉玉,何洁,潘承丹,胡毅

摘要:为了解黔东南州茶叶质量安全情况,本研究对黔东南州份茶叶中的63种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分析,并按照膳食暴露评估和英国FSA(FoodStandardsAgency,英国食品标准局)风险排序体系对茶叶中检出农药进行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茶叶样品的农药检出率为54.05%,检出农药22种,单项农药检出率为0.90%~31.53%。按照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判定,合格率97.30%;按照欧盟标准限量判定,合格率87.39%。根据膳食评估公式计算,所检出农药的慢性摄入风险(%ADI)为0.7%~1.%,急性摄入风险(%ARfD)为0.03%~41.42%,表明黔东南州茶叶的慢性摄入风险和急性摄入风险都可接受。农药风险排序得出,农药在低、中和高风险水平的比例分别为45.45%、31.82%和22.73%,其中风险最高的农药是克百威。因此,黔东南州茶叶农药残留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茶叶质量安全情况良好。

关键词:茶叶,农药残留,风险评估

参考引用:王微,鄢人雨,兰吉玉,何洁,潘承丹,胡毅.黔东南州茶叶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固相萃取-GC/LC-MS/MS测定茶叶中79种农药残留

曾艳,郎红,杨巧慧,李霞雪,史朝婷

摘要:建立了一套以一次固相萃取前处理方法,运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两种检测技术,测定茶叶中79种农药残留的可靠、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用20βmL乙腈一次均质提取,分取提取液10βmL,用乙腈+甲苯(3∶1)20βmL洗脱过Carbon/NH2小柱净化,用5βmL乙腈定容混匀,于GC-MS/MS和LC-MS/MS同时检测。结果表明,79种农药在0.01~0.40β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在0.以上;高、低、中3种水平加标回收率在67.3%~.8%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5%内;98.7%的农药定量限(LOQ)≤0.01βmgkg-1;使用多种类茶叶实际检测,结果均合格。因此,该方法能同时检测含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杂环类5大类农药,更有利于大批量茶叶样品的多农残检测。

关键词:茶叶;GC-MS/MS;LC-MS/MS;农药残留

参考引用:曾艳,郎红,杨巧慧,李霞雪,史朝婷.固相萃取-GC/LC-MS/MS测定茶叶中79种农药残留[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茶园常用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与残留动态

高万君,张永志,童蒙蒙,马慧勤,钱珊珊,王天雨,李叶云,吴慧平,侯如燕

摘要:对比评价了草甘膦、草铵膦、复配剂型草甘膦-乙草胺及草甘膦-助剂对茶园主要恶性杂草的防治效果,并对试验小区土壤中各除草剂的残留水平进行了评估。试验结果表明,与草甘膦相比,草铵膦起效快,在施药第7天杂草覆盖度降低到9.15%,施药14βd后对野老鹳、续断菊、小飞蓬等杂草的防治效果在95%以上,草胺磷在茶园土壤中降解较快,30βd的消解率达到94%,残留水平较低(第58天残留量为0.01βmgkg-1),可能是替代草甘膦除草剂的较优选择;乙草胺作为封闭型除草剂,能够抑制禾本科杂草出苗,且在土壤中消散较快(21βd后的消解率为97%),可用于防治禾本科等杂草。

关键词:茶园,除草剂,药效,农药残留

参考引用:高万君,张永志,童蒙蒙,马慧勤,钱珊珊,王天雨,李叶云,吴慧平,侯如燕.茶园常用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与残留动态[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信阳茶区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的发生与为害规律

金银利,马全朝,张方梅,乔利,耿书宝,尹健

摘要:不仅调查了粗放和精细两种管理模式茶园内柿广翅蜡蝉越冬产卵刻痕对茶枝的为害情况,还调查统计了其越冬产卵时对茶枝直径的选择情况,以及在茶枝上越冬产卵部位、产卵刻痕长度和相应的着卵量。研究表明,两个粗放管理茶园内茶枝的受害率(9.86%、13.79%)均显著高于精细管理茶园,柿广翅蜡蝉成虫偏向于在直径为0.20~0.30βcm的茶枝上产卵越冬,而且产卵刻痕顶端至茶枝芽头的平均距离为7.22βcm,产卵刻痕长度平均值为1.35βcm。此外,柿广翅蜡蝉越冬产卵刻痕长度(x)与刻痕内着卵量(y)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满足方程:y=17.83x+1.12(F=3β,df=1β,R2=0.96,P2.-16)。建议每年10月初到次年3月下旬,应及时剪除受越冬卵刻痕为害的茶树嫩枝条并加强茶园管理,以实现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的区域性控制。本研究为信阳茶区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的预测预报和生态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减少茶园农药用量以及提高“信阳毛尖”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发生与为害

参考引用:金银利,马全朝,张方梅,乔利,耿书宝,尹健.信阳茶区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的发生与为害规律[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张惠,王会芳,刘艳艳,范正荣,张正竹,刘*权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也是红茶出口贸易最早的国家。本文阐述了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现状,利用重新构建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贸易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红茶出口均价提高、中国与红茶进口国距离增加、人民币升值均对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红茶进口国家的人口数量、中国与红茶进口国的人均GDP均对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共同边界作为虚拟变量对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的正向影响不明显,但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作为虚拟变量对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贸易

参考引用:许咏梅,施云峰.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茶叶科学,,39(5):-.doi:10./j.cnki.jts..05..

福建乌龙茶脂肪酸含量及差异性分析

郭丽,吕海鹏,陈明杰,张悦,把熠晨,郭雅玲,林智

摘要:脂肪酸是乌龙茶香气形成的关键前体。选择18个茶树品种的闽北乌龙茶(毛茶与其复焙茶)和3个茶树品种的闽南清香型乌龙茶,采用硫酸-甲醇法制备脂肪酸甲酯,运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福建乌龙茶中检测到11种脂肪酸,含量较高的主要是含16个和18个碳原子的脂肪酸;闽北乌龙茶的脂肪酸总量及不饱和度均低于闽南乌龙茶;十六碳酸(C16:0)、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C18:2)和顺,顺-9,12,15-十八碳三烯酸(C18:3)等9种脂肪酸的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雀舌的C18:3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复焙对闽北乌龙茶的脂肪酸的影响与其碳原子数和不饱和度有关,其中二十二碳酸(C22:0)和二十四碳酸(C24:0)全部降解,但含量下降最多的脂肪酸是C18:3。由此可见,福建乌龙茶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差异特征与其产地有关,并受茶树品种和工艺的影响。

原标题:《《茶叶科学》

年第5期要文概览》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叶科学2019年第5期要文概览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