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打捞处理作业船在滇池外海组装完成下水。记者王俊星摄
近期,经过高海高速公路杨家村段的市民可能会看到,这里的滇池水边停靠着一艘拥有巨大平台的钢铁船舶,它就是不久后将在滇池投入使用的新型移动式藻水同治蓝藻打捞处理作业船——“丞泊一号”。“丞泊一号”不仅是我国首艘藻水同治蓝藻打捞船,也是目前滇池中最大的船舶。和其他蓝藻打捞处理作业船相比,“丞泊一号”有哪些不同?拥有哪些“黑科技”?对滇池保护治理将起到什么作用?近日,记者对相关企业进行了采访。
拥有8项专利的作业船
“‘丞泊一号’长48.5米、宽21米,含甲板上层高7.2米,体积是普通蓝藻打捞处理作业船的数倍,每小时可以处理立方米蓝藻水,处理能力达到一座中型蓝藻处理站的水平。”昆明水啸科技有限公司“丞泊一号”项目经理张文凤说。
张文凤告诉记者,作为我国首艘藻水同治蓝藻打捞处理作业船,“丞泊一号”配置的蓝藻打捞及处理设备采用昆明水啸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3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主要的蓝藻处理设备——筒式微纳米分子筛气浮系统采用纳米级的微气泡对蓝藻进行气浮处理,藻水分离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而且,微纳米分子筛还具有藻水同治作用,在除藻的同时也在治水,筒式微纳米分子筛气浮技术不但可以将蓝藻高效打捞去除,微纳米气泡的破能破键作用还可以高效削减水中氮、磷等有机污染物,从而净化水质达到藻水同治的处理效果。另外,“丞泊一号”还配置高效气浮和精密过滤双重工艺单元,最大程度保障藻水同治的处理效果及处理量。此外,“丞泊一号”动力系统使用LNG和锂电池绿色能源,这也是蓝藻打捞处理作业船的新动力形式。
可去除富藻水中95%以上的蓝藻
“‘丞泊一号’的蓝藻处理设备包含水面蓝藻收集装置、筒式微纳米筛气浮装置、过滤装置和蓝藻脱水机。”张文凤说,“丞泊一号”行驶至指定水域后,首先用蓝藻打捞处理作业船专用吊车将水面蓝藻收集装置分散布置到蓝藻富集区域,之后水面蓝藻收集装置抽吸水体表面富藻水,并通过管道输送至打捞处理作业船上的筒式微纳米分子筛气浮系统。收集打捞蓝藻时,将配合使用蓝藻导流收集围隔,提高收集打捞效率。
筒式微纳米分子筛气浮系统是藻水分离的关键设备,水面蓝藻收集装置从滇池湖面打捞的富藻水通过管道先进入折流反应池,和药剂在水流的分流、交叉混合的作用下,扩散混合并产生混凝反应成为体积较大的絮体,之后进入筒式微纳米分子筛气浮系统。
“在筒式微纳米分子筛气浮系统内,利用大剂量空气源气体制备微纳米气泡溶气液,对水体进行气浮布气作业,使带压的溶气液形成30纳米至纳米的乳白色微纳米气泡。微纳米气泡多而微小,在水中不易破裂,因此,表面积是常规气泡的万倍以上,在水中的溶气效率是常规方法的多倍,促进了蓝藻絮体及污染物与水的气浮分离。”张文凤说,藻水分离后的下层清水自流进入高精度电自动冲洗过滤器过滤,上层浮渣经刮渣机刮入藻浆池。
“筒式微纳米分子筛气浮系统的出水中含有一小部分细小藻类和胶体,为使藻水分离得更彻底,最大程度提高蓝藻及叶绿素a的去除率,需要有一定的吸附能力、精度高的过滤装置实现此功能。”张文凤表示,“丞泊一号”采用高精度电自动冲洗过滤器,通过20微米的滤网对气浮装置出水进行过滤,过滤装置进出水均采用自流,出水经管道自流回补至滇池。滤网上截流的蓝藻用反洗水冲洗,反洗水来自于过滤后的清水,反洗后的反洗水自流排入藻浆池。之后,在藻浆池内投加复配助凝剂,将藻浆絮凝成大块的蓝藻絮团,进入蓝藻脱水机。脱水后的藻泥含水率将小于90%,由藻泥运输船运送至岸边,交由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
“经过这一系列的处理,可以去除富藻水中95%以上的蓝藻及其他藻类,同时,出水总磷≤0.05mg/L,总氮≤5mg/L,藻*素的残留量达到国家及地方标准。而这一整套蓝藻处理装置可24小时连续运行。”张文凤表示。
两种绿色能源做动力
“丞泊一号”上设置有一个巨大的罐子,里面存储着LNG(液化天然气),这是该船的动力来源之一。同时,“丞泊一号”还拥有磷酸铁锂储能系统,构成LNG与储能双电源混合动力系统。推进系统采用电力推进,具备纯电池推进、混合动力推进两种工作模式。这两种能源都是绿色能源,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丞泊一号”还运用了全回转环形推进器和船舶综合监测系统两个“黑科技”。全回转环形推进器来源于潜艇推进技术的黑科技,采用机桨高度集成结构,无油润滑,具有高效率、超静音、环境友好的特点。这使得“丞泊一号”在狭窄水域也能行动自如,甚至做到原地掉头。而船舶综合监测系统可以远程在线监测,即使坐在岸上的办公室里,也能对全船重要设备的运行状况了然于心,基于数字智能化技术提高船舶及工艺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张文凤表示,今年下半年“丞泊一号”将完成调试,取得相关许可证后就会用于滇池治理。投入运行后,打捞滇池蓝藻的同时对处理水进行净化,可有效控制服务区域的蓝藻藻情,改善滇池近岸水域景观,促进滇池水质提升。(昆明日报记者孙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