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日前发布,《规划》提出到年,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达到供水要求,水源区富营养化演变进程得到控制,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以下简称水源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担负着向华北地区供给优质水资源、拱卫首都生态安全和水安全的重大*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水源区生态保护修复,强调“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年以来,*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复了三个五年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经历了十五载治理与保护,水源区重点攻克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控制两大难题,扩大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覆盖面。在抓好治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以水土保持为主要抓手的面源治理和生态保护,水源区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有目共睹,水源区水更绿了、山更青了、景更美了。但与此同时,一些水生态环境问题仍不容忽视。水华风险仍然存在,水质与水生生物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尚未明确。神定河、泗河、官山河、老灌河等入库支流回水区藻密度较高,秋季易发生水华。水源区部分湖库及河流断面总氮浓度居高不下。受汛期降雨影响,库区总磷浓度呈现波动状态。水源区水华主控因子及其产生机制仍不明确,藻类及水生生物种类变化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水生态底数不清。库周消落区重要湿地逐渐退化。水源区洄游鱼类种类减少,鱼类、底栖动物呈现小型化趋势。由于水生态状况调查尚未全面开展,缺少水生生物以及河湖生境等基础数据,没有形成较完备的针对水源区水生态环境特征调查与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无法科学支撑水源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此外,水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尚不完善,仍处于由“水质”向“水生态”考核的过渡阶段。目前我国水环境质量的评价、考核等主要依据水化学指标(如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等),但这些指标并不能完全代表水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水源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命脉。“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夯实水环境治理成效,持续保障库区水质安全,以水华防控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源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的同时,努力打造长江流域“人水和谐”样板。一是控制富营养化演变进程。加强丹江口水库和入库河流叶绿素a、总磷、总氮等富营养化指标监测,定期评价主要河流湖库富营养化水平,分区分类制定防控措施,提升水源区水质目标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总氮浓度较高或总磷浓度波动较大区域,开展溯源及成因分析,确定水源区水华暴发主控因子。以藻类指标为监测主体,提高水华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二是开展水生生物完整性调查与评价。水生生物完整性是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着生藻类和鱼类等。水生生物对整个水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更为敏感,容易反映出区域水生态系统长期的、累积性的问题。全面开展水生生物完整性调查评价,可以更直观反映水源区水生态系统状态、结构和功能等状况。三是完善水生态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分析水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等属性以及它们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建立水质(氮磷为主)—富营养化状态—水生生物完整性对应关系。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通过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构建符合水源区生态环境特征的水生态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将水源区作为长江流域生物完整性等水生态质量评价试点,编制相应评估方法指南,为“十五五”期间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修复任务的设定提供重要参考。在新发展阶段,水源区要持之以恒保供水,久久为功强生态,在开好局、迈好步的同时,乘势而上,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本底。
作者:井柳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生态修复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邮箱:hz
people-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