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5日,《持续反YINGContinuousRefle(a)ction》环保可持续×艺术跨界展在北京山水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山水文园集团、山水美术馆、北京晨生品牌顾问联合出品,瑜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协办,并且与野生救援(WildAid)、阿拉善生态基金会等达成公益合作伙伴。
展览邀请来自全球18个国家与地区的34位艺术家共同构建美术馆内的“在地生态系统”,以艺术为媒介参与自然环境的议题,通过视觉艺术、装置、雕塑、新媒体互动艺术等作品,提供一种“行动”的诗化可能性。
徐冰《背后的故事:仿许道宁山水》×cm综合媒材装置
徐冰《背后的故事:浮恋暖翠图》画芯尺寸:*cm综合媒材装置年
徐冰作品局部
“持续反YING”是反映(Reflection),是觉察与唤醒,力求通过艺术家的表达去反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去意识到环境中闻所未闻、视而不见的危机;“持续反YING”也是反应(Reaction),反馈与回应,进一步的观看和互动本身也是对艺术家提出的问题的一种回应,是艺术所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最终所有行动(Action)都建立在认知和反应的基础上,在这个展览中所发生的一切有机的变化,都将是不断持续(Continuous)的过程。
展览现场作品
人类行为的影响与生态脆弱的本质使自然环境生态持续遭到破坏,面对生命圈不可逆地彻底被破坏的可能性,展览试图让人类跳出古典人类学和人文学科的桎梏,从而置于更广泛的领域与视野中、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自然、人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更好的理解这个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人为环境灾害的世界。
作为创造概念装置并将其推动为“行动”的先驱者角色,艺术家将出发点立足于新材料、新能源,以本地废弃物、垃圾等为材料,在美术馆的一层至负一层共4个展区内,以艺术家的视角呈现了50余件作品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多种关系。
刘勃麟《隐形人》
安蒂·莱特宁《升与落》摄影
其中不乏国际知名艺术家徐冰、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尹秀珍、安蒂·莱特宁(AnttiLaitinen)、萨多·彬·大卫(ZadokBen-David),ArtCOP21-联合国气候环境大会嘉宾乔治·斯坦曼(GeorgeSteinmann),洛克菲勒基金会艺术奖获得者珍妮特·劳伦斯(JanetLaurence),戛纳国际设计和工艺奖艺术家泰斯·比斯克(ThijsBiersteker)。
范迪安在泰斯-比斯克作品前
泰斯-比斯克《污染的尽头》
张废旧光盘组成的“金属巨浪”、个塑料瓶盖和PET瓶子组成的绝境“瀑布”、穿过长城又“趟过”泰晤士河的小溪最终流到了美术馆、一场关于“瓜分”南极版图并最终“复原”的行为艺术、由城市灯光勾勒并在头顶跳动的首都地图、株在沙漠“盛开”的中世纪植物、千万张回收的旧报纸搭成了一个洞穴式的庇护所、一场竹林私语的森林音乐会、一座在户外种植的“发芽的花园”……不同形式的作品将带来丰富感官体验与或感动或震撼的身体体验,并且引发观众的思考与讨论,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共生、环保的重要性从一个议论性话题转化成为更多人践诺践行而不空泛的行动。
展览现场一角
沃尔夫冈·蒂尔曼斯《树木Tree》
赛勒斯·纳马齐《Untitled(Modules)》装置
此外参展艺术家及团队还包括埃莉斯·莫林(EliseMorin)、CHIAOZZA、雅各布·达尔格伦(JacobDahlgren)、刘真辰、沃尔夫冈·蒂尔曼斯(WolfgangWeileder)、马丁·罗斯(MartinRoth)、奥罗拉·罗布森(AuroraRobson)、帕森·布鲁瑟玛吉特·卢卡斯(PersijnBroersenMargitLukács)、任芷田、萨米尔·格林(SamuelleGreen)、大西康明(OnishiYasuaki)、安妮塔·格罗纳(AnitaGroener)、霍奕瑾、艾米·布莱纳(AmyBrener)、刘佳玉、夏航、詹姆斯·塔普斯科特(JamesTapscott)、塞西尔·博(CécileBeau)、贾斯特斯·布伦斯(JustusBruns)、雨果·德维切尔(HugoDeverchère)、弗洛里安克里斯汀(FlorianChristine)、陶亚伦、巴拉克·查谟(BarakChamo)、林沛莹、内莱·阿泽维多(NeleAzevedo)、赛勒斯·纳马齐(SirousNamazi)。
CHIAOZZA艺术家组合(美国)《菜芽花园》
亚当·弗雷扎(AdamFrezza)和特里·乔(TerriChiao)是来自美国的艺术家二人组,他们的作品通过绘画雕塑、装置、拼贴画和摄影等多种媒介探索游戏和工艺。他们也被称为CHIAOZZA(发音为“wowza”或“yowza”),他们的合作作品曾在纽约和费城他们的个展、美国各地的许多团体展览及国际上的各种艺术和设计场馆展出。年,在纽约成工作室。
埃莉斯·莫林EliseMorin和克莱门斯·艾利亚德ClémenceEliard(法国)《废弃的景观》装置
装置《废弃的景观》局部
“WasteLandscape”是起伏的人造景观的变体,千张CD都是由艺术家分类缝制,并根据场域不同的地形,覆盖出起伏不同的“废弃地貌”。作品探讨了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并通过文化的视角更深刻的认识了环境问题与邻里融合。
VOUW工作室(荷兰)《凝视城市(北京)》
贾斯特斯·布鲁斯(,维尔赖克,比利时)是阿姆斯特丹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他联合设计师MingusVogel共同创立了工作室VOUW(哇哦),以创意思维、数据分析和装置艺术来解决问题与满足客户们的需求。
大西康明OnishiYasuaki(日本)《纵向空白》
日本艺术家大西康明(YasuakiOnishi)使用金属丝、胶水和结晶尿素(化学工业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创造了一个朴素、滴落的装置,恰如其分地命名为“垂直虚空”。大西康明将树枝倒挂,用白色环氧树脂添加无数根白色“柳条”并沿重力下垂,构建了《纵向空白》这件颇具禅意的作品。一反自然界树木自下而上生长,大西康明刻意颠倒了自然的规律,从而引发人们对“自然生长”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
萨米尔·格林SamuelleGreen(美国)表现形式6
萨米尔·格林(SamuelleGreen)毕业于ParsonsSchoolofDesign,是BasinandMain的创始人。她曾任职于古根汉姆美术馆,从事于博物馆设计,大型装置展览制作。年,她的作品作为SpecialInstallation在ArtOnPaper展出,她的作品取材于废弃书籍和可再生纸张,构建成千上万的首卷纸锥体组成大规模的装置,从而体现环保的主张。萨米尔·格林的《表现形式6》通过对废弃平装书的二次利用,构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动感的空间环境,将直线空间转换为具有生命力的独特环境。她使用成百上千的手工卷纸筒构建了一个环境,卷纸筒由用于回收或被丢弃的软皮书组成。这些卷纸筒装点着一个隐藏的框架——从典型的直线空间转化为有机的超现实空间。这些元素的结合代表了自然界中复杂的、经常被忽视的艺术形式。格林的装置触及了人类的精神层面——深思。
尹秀珍《南极》装置
《南极》是一次行为艺术,此前在广安双年展有展出过。开放给观众“瓜分”雪,显示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掠夺与消耗。该行为将以录像记录。
尹秀珍《书柜》装置
作为尹秀珍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材料,旧衣物被艺术家形象地称为人们的“第二张皮”,见证着属于先前主人的一段经历或记忆片段。在尹秀珍的诸多作品中,这些旧衣物往往扮演着个体象征物的角色。这一角色在“书架”系列中被更为明显地提示了出来:代表着个人身份、经历的旧衣物变成了可供阅读的书籍保存在书架,而缤纷的书脊颜色也强调了每个个体的鲜明特质。书架上存放的正是每一个个体的“人生之书”,是大时代集体主流叙事背后被忽视的个人志。
雅各布·达尔格伦JacobDahlgren(瑞典)《从艺术到生活再回归艺术,用食物罐头做的雕塑》雕塑
雅各布·达尔格伦的作品从艺术到生活再回归艺术把潜在的现象学艺术参与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先使用罐头再将其作为雕塑主要材料。这一系列行为参考了各种艺术运动,尤其是后极简主义和结构主义。这些雕塑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而是暗指了行为、经济和消费的概念。本件作品由在北京收集的废弃罐头制成。
刘佳玉《小溪》新媒体装置视频
刘佳玉的作品一直在探索关于自然世界的话题,因为自然总是以反射的性质自然地启发着她。她试图探讨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探索人们观察自然的各种视角。她一直面临的挑战是,不以任何指引的方式来激发观众的行为反应和情感共鸣,她希望她的作品是观众思考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TheRiverside》是刘佳玉创作的一件投影作品,她以北京一条穿过长城的小溪的选段截流作为灵感来源,将干涸后的河床通过3D实地扫描并通过CNC制成混凝土河床。作品曾出展于英国伦敦WatermansArtCentre的RiversideGallery内,使用Houdini创建流体粒子效果伴随VVVV实时渲染,最终使用6台高清投影仪进行与泰晤士河同样自西向东的河流映射。艺术家用现代投影技术,对自然景观进行二次创作,引发人民对自然的深刻思考。
任芷田《尾气灰41(双联)》xcm
任芷田的作品《尾气灰》,以毛笔蘸尾气灰溶液进行创作,勾勒出形如水墨的作品。用毛笔蘸尾气灰的溶液描摹花纹看上去很像水墨,再画框把画好的丝绸绷在方框上,看上去像是一幅画。传统的墨总是由被燃烧过物质做成,而作品的墨(即汽车废气)也是同样是被燃烧过的物质,暗喻着汽车尾气的燃烧。
刘真辰《万花筒》装置
刘真辰的作品《万花筒》将无数同样的色块不断拼贴重组展现出万花筒中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象,构成视觉上的短暂催眠,反思了人类周而复始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对自身行为进行合理化的自我催眠。真实、谎言、美丽、丑陋……日常的碎片,短暂的迷思,都化作美丽融洽的“万花筒”虚象。
珍妮特·劳伦斯JanetLaurence(澳大利亚)《神奇叶绿素的塌陷系列》装置
“神奇叶绿素”系列是珍妮特·劳伦斯一直在进行中的思考和探索树木及其世界的系列的一部分。“他们是生物的,心理的和*治的。在气候变化威胁着我们的自然世界的同时,资本主义和*府把树木变成了经济资源。我们怎样才能使树木的生存和生存得到重视呢?他们怎样才能重获神圣呢?我们亟需把树木的重要性带入我们的未来,重新认识到它们对健康地球生存的神圣性。”——珍妮特·劳伦斯,年4月。
zadok(视频)ConversationPeace
“安静的对话”很像其他装置“黑色田野”和’另一半边的夜半’都是关于选择。和平与战争,和自我结构。
灵感来源于我们周围环绕着美丽的大自然,除了星球火星的沙漠景观之外,所有的图像都是从我以前的雕塑装置中取出来的。
该视频由IdoCherf和ShacharBrill的Collaboration制作。
视频时长:03:52分钟。
马丁·罗斯MartinRoth(奥地利)《年五月至八月我在美术馆种了一片竹林办植物音乐会》装置
《年五月至八月我在美术馆种了一片竹林办植物音乐会》装置局部
马丁·罗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将生物体引入艺术家所限定的场景和环境中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用活的有机体作为人类的代表,来表明他们也是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被困住的角色。但罗斯对自己的艺术既是创作者,也是看护者。在波斯地毯上种草、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放生金鱼,罗斯的作品是对人类和非人类系统之间日益模糊的界线的质疑,更是对人类“让生命回归自然”的鼓励。
萨多·彬·大卫ZadokBen-David(以色列)《黑色田野》装置(朵)手工烤漆不锈钢砂,尺寸6米直径的圆
黑色田野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地板装置,包含了朵钢铁蚀刻花卉,这些花卉来自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百科全书。作品反映了诸如感知和透视的概念,在其微妙的谦逊中,装置提出了关于生死的强有力的问题。
安妮塔·格罗纳AnitaGroener(荷兰)《一百个身影的延续》
“被一百个阴影延长”这个作品提出一个问题:如今的人类是什么样的。AnitaGroener的工作根据家庭和流离失所的感知和现实,探讨了根植于这个问题的创伤和损失的组织。她从人类学的观点看待我们如何构建关系、社区和系统,并对具象和抽象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实验。她以十分谦虚的工作方式讲述了生活和社会的脆弱。艺术家专注于具体的时事、他们的原型和心理共鸣,追踪流离失所者的经历-由于武装、经济或*治冲突-与她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之间的紧迫联系。她的艺术提出了关于目睹暴行和审美反应的道德问题。
霍奕瑾《天青》装置
“天青”是一系列反映北京空气质量的“汝窑”花瓶。有着将近年历史的汝窑瓷器,因其“天青”釉色闻名于世,其中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天青釉纸槌瓶是其代表作。然而,如今城市的蓝天早已因PM2.5的严重污染而改变。该系列中每一个纸槌瓶的釉色都与相应日期北京的天空颜色相对应,视觉化地呈现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公布的PM2.5数据,从传统瓷器工艺的角度反思时代语境下的环境污染问题。
夏航《游说者》装置
人们时常会执迷于一种注视之中,一种对于自我的注视,一种位于中心的注视,一种彼此的注视,在这种无言的交流中可能会充满了对于自我认知的渴望以及不断质疑的好奇心。也会建立某种规则和秩序来逃避对于自我认知的恐惧,这种注视就会变成一种人设化的,投其所好的,那么在当今的信息的社交渠道中,我们是否还需要认同感!
艾米·布莱纳AmyBrener(加拿大)《地球女孩》装置
艾米·布雷纳年出生于加拿大,现居纽约。她曾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艺术,后于纽约市亨特学院完成硕士学位。她的代表作品是一系列奇妙的独立形态雕塑,通过收集各种物品并将它们浇注在树脂层中完成。
詹姆斯·塔普斯科特JamesTapscott(澳大利亚)《转换场》
作为一名当代大地艺术家,詹姆斯·塔普斯科特主要在户外工作,在公共场地,尽管位置经常很偏僻。他的作品是针对特定场地的,甚至是确定的场地,并融合了简单的材料和美学以及当地的自然现象和光线。艺术家通常会创造一个装置物并将其调整到许多位置,从而创建微妙的(有时是深刻的)不同的体验。詹姆斯以一种还原的方式工作——消除不必要的视觉材料和美学包袱,以尽可能直接地传达崇高感/升华意义。他的作品中的经历被感受到,就像它们被观察到一样,提醒我们,我们的感知模式仅仅是一种选择。
塞西尔·博(法国)《Zibens》
CécileBeau年出生于法国,现常驻于巴黎。她的作品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取代了时间和空间,提出了位于二者间奇怪的中间地带。声音和图像在她的作品中相互作用,经常显示出明显的异常、建构悬浮空间或虚构的环境。她的作品曾获,东京万国宫之友颁发的年探索奖等国际奖项。
作品的霓虹灯由连接到天花板的金属框架固定。它们由存储卡控制,不时地以不规则的间隔变成短闪光。闪电的声音是由变压器霓虹灯在同时播放或不伴随光线产生的声音中重建的。
弗洛里安克里斯汀StudioFlorianChristine(香港)《海洋垃圾家具》装置
海洋垃圾家具是一项设计调查,旨在通过将本地工艺与材料创新相结合,并通过合作设计工作坊吸引公众参与,来解决海滨废弃物的再生问题。作为一个跨学科的设计工作室,他们的实践包括利用当地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被重新利用,并向公众开放。宋庄玻璃长凳是运用在北京收集的废弃玻璃瓶、与当地手工艺人、陶艺家合作,运用收集的废弃玻璃制作完成。
林沛莹(台湾)《病*驯兽师计划》
《病*驯兽师》是与专门研究诺伦病*的荷兰科学家MirandadeGraaf合作,由艺术家和科学家担任“病*驯兽师”的角色,通过抽血检查抗体反应、追踪两人近年的生活史。开发出训练操,以及模拟感染病*的桌游等,以此引发人与病*关系的思考,探讨两者是否能和平共存、保持视当的距离。
凌晨CHENLINGSLT(STUDIOLITE)Studio《墙》装置
中国快速化城市进程中,大量住宅房地产开发疯狂占据城市土地,大量不合理的设计,盲目增加房间数量,生产建造过程中的浪费,都极大的消耗着生态资源,社会资源。作者从建筑师视角和房屋使用者视角,对商品房进行批判式空间整改,还原居者对于积极地空间感受,预约的光线和使用交流感受的本质需求。
乔治-斯坦曼《冰川上的蓝调》
展览现场影像作品
雨果-德维切尔《万象》
帕森·布鲁瑟玛吉特·卢卡斯《控制斑比》
原文转自: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