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律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中生转疯了,高中生物知识点汇总大全,一
TUhjnbcbe - 2022/9/28 4:44:00

高中必背知识总结

目录

必修1分子与细胞3

第1章走近细胞3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3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6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6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7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10

必修2遗传与进化12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2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3

第3章基因的本质14

第4章基因的表达15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6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19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0

必修3稳态与环境22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2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2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25

第4章种群和群落26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8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30

考前必背基础知识

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章走近细胞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2.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3.细胞学说的三要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1.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最基本的元素是C,基本元素是C、H、O、N,人体细胞中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2.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3.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4.

(1)每种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2)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5.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其功能的多样性。(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如羽毛、肌肉、头发、蛛丝等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2)催化功能: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3)运输功能: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4)信息传递功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5)免疫功能: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如人体内的抗体。6.(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7.(1)组成: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2)分类: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8.DNA是由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RNA则由核糖核苷酸

连接而成。9.

(1)糖类按照能否水解和水解产物多少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是单糖。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C6H10O5)n)的形式存在,如植物体内的淀粉、纤维素,动物体内的糖原,这些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2)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10.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动物皮下厚厚的脂肪层,起到保温的作用。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11.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组成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单体分别是单糖、氨基酸、核苷酸。12.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13.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无机化合物。一般地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

14.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许多

种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量,这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5.细胞核中有DNA,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染色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2.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可以让

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4.(1)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2)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如保护和润滑、细胞识别、细胞联络。

5.(1)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2)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3)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

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3.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无关变量都应始终保持相同且适宜。4.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5.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6.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7.

(1)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倍,说明酶具有高效性。(2)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说明酶具有专一性。(3)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8.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9.

(1)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结构

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

(2)ATP可以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kJ/mol。10.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1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化学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大量能量

12.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产生酒精的

叫做酒精发酵;产生乳酸的叫做乳酸发酵。化学反应式: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或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13.

(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CO2+H2O

(CH2O)+O2

14.

(1)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2.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3.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个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4.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的特点是:(1)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有由一对中心粒构成的中心体,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2)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5.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之后,

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6.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7.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8.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9.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10.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1)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通常描述为“不死性”)(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不能被免疫系统正常免疫,表现出“隐形性”)(3)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通常描述为“扩散性”)

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和d。2.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3.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4.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6.(1)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2)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7.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1)概念: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2)特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2.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3.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5.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6.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7.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

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8.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9.生物的某些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实例: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

1.(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论: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2)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2.有些病*不含有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RNA是遗传物质,如烟草花叶病*。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做半保留复制。

5.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7.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4章基因的表达

1.RNA有三种:作为DNA信使的RNA叫信使RNA,也叫mRNA;转运RNA,也叫tRNA;核糖体RNA,也叫rRNA。

2.

(1)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2)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3.翻译实质上是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4.

(1)密码子:mRNA上能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2)反密码子:每个tRNA的一端有3个能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碱基叫反密码子。

5.(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6.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能够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为了与细胞核的基因相区别,将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称做细胞质基因。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影响: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

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此外,人体某些体细胞基因的突变,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2.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

(1)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2)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能改变核酸的碱基。(3)生物因素:某些病*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3.(1)普遍性: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2)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5.(1)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6.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发生的

结构变异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1)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引起变异。(2)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变异。(3)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变异。(4)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也可引起变异。

7.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8.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1)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2)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9.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10.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的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11.(1)方法: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2)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12.

(1)定义: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2)特点: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3)应用: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13.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14.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

15.(1)概念: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2)实例:主要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等。16.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叫做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如21三体综合征。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2.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3.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

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4.基因的“剪刀”指的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5.(1)要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还需要有专门的运输工具,这就是运载体。(2)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等。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中,是拟核或细胞核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6.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要经历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过度繁殖)。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适者生存)。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遗传与变异)。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4.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5.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6.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7.(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2)类型: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8.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9.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1)血浆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

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3.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

4.(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2)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5.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6.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7.(1)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2)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9.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0.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11.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2.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2)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13.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病*、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14.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15.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

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16.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例如,皮肤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吃海鲜引发的呕吐。17.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1)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2)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IAA)。2.

(1)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2)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实例:顶端优势。5.由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含量非常少,提取困难,人们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NAA)、2,4-D等,具有与IAA相似的生理效应。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生长素类似物。

6.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4章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3.

(1)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

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4.(1)出生率和死亡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组成。常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4)性别比例。

5.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6.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7.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9.(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

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10.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1.(1)概念: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12.(1)概念: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生态系统。2.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3.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因为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决定了能量流动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5.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6.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进行流动。7.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8.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9.(1)类型: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2)体现: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三种: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两大类:(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2)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生转疯了,高中生物知识点汇总大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