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小月最喜欢哪个季节,小月也说不上来,但是秋天先来了,那就暂且先喜欢这个秋天吧!
不仅小月喜欢秋天,古代的诗人们也喜欢。所以,今日我们便来感受一下古代不同朝代下,诗人们眼中秋天的诗意所在!
两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落兮雁南归。
阵阵秋风携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时而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就连那纷纷飘坠的金色落叶,也为这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
在这样一幅清远流丽的秋景中,看似平常,但那翻飞的大雁,却能在不经意间,拨动他乡之客怀念家中亲人的思弦,哀情阵阵~
唐朝·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正值水落石出的寒秋之际,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因为“山”本是静止的所在,但这一“转”字,便凭借着颜色的渐变写出了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众所周知,“水”是流动的,可诗人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却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秋日画面,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王维,就连秋天也变得富含禅意!
宋代·朱熹《偶成》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是诗人的一次“惊梦”之感!四季流转,诗人他还没有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而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虽然年复一年,秋复一秋,但今日之秋已然不同往日,稍不留神,我们的人生也将会走到“秋季”。所以,诗人是在劝诫我们,眼前的每一寸光阴我们都要好好珍惜,绝不能轻易放过。
元朝·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雨声,滴滴答答,使得愁思更浓。
本首散曲的起句,诗人便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因为“梧桐”、“芭蕉”、“夜雨”这些元素,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
诗人借助数字对与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在他的笔下,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羁旅路遥,思乡情长,无限惆怅,无限感慨,全都浸透在字里行间。
明朝·唐寅《菊花》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转眼间,又到了菊花盛放的季节。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那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诗人,就是借这秋菊,来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
清朝·赵翼《野步》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如此,诗人才对这秋风,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
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
自入秋以来,诗人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诗中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无情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也正是这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其间悲凉之意,让人在秋风中不禁洒泪衣襟!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或许就是这凉意,让我们更加浓烈地感受到胸膛的跳动,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