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律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唐代诗僧的一首五律,颔联想象丰富,苏轼读
TUhjnbcbe - 2022/8/16 19:12:00

诗歌创作中为了达到形象和含蓄的特点,经常会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等。而比喻手法也有明喻、暗喻、借喻等不同手段。而通过联想进行比喻虽然少见,却经常起到一种妙笔生花的效果。

比如马戴的名句,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夕阳在秋林中慢慢坠落,就像山谷里野火在燃烧。作者以“远烧”比“微阳”,因为其颜色都显得暗红。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显得别有情趣。下面唐代诗僧的一首五律,颔联想象丰富,苏轼读后也盛赞不已。

秋寄从兄贾岛

唐代:无可

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无可,唐代诗僧,贾岛从弟。少年时出家为僧,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又一起云游湖湘和庐山等地。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无可和贾岛感情深厚,经常诗信往还,时相过从。

一年秋天,无可居庐山西林寺,非常怀念贾岛,于是即兴赋诗。全诗从*昏写到深夜,又写到清晨,景中寓情,充满了真挚情感。

秋日*昏,夕阳散射着柔和之光,飞鸟在水面上悠然地盘旋。晚霞满天、枫叶火红,白云环绕、清溪静流,还有那斑驳的秋叶,在西风里婆娑摇曳,林中通幽的曲径也时显时藏。

如此美景,本该与亲朋共赏,可惜无可与贾岛已多时未见,如今闲暇之余倒颇为想念。首联就传达出诗人的心事,“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暮色苍茫,草虫喧叫;作者静坐禅房,沉思不语。作者用“喧、默”二字,动静结合地展现出秋日*昏的静谧与祥和,为下文的抒情渲染了氛围。

颔联乃千古名句,“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露冷风寒,蛩声凄凉,诗人半夜睡不着,却清楚地听到了松涛阵阵、秋雨潇潇。然而等到诗人天亮时开门观察,却并未下雨,只有满庭落叶。无可本来描写的是落叶,却偏说是听雨,更是因为诗人长夜难眠,怀念贾岛。

诗人又回忆起曾经的往事,“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当年兄弟俩曾同在长安,贾岛屡试不第,忧愤异常。后来他思来想去,决定要与无可一起返回山林、皈依佛门。

最后无可还是非常期望贾岛忘记得失,一心一意地与自己远离红尘,“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无可非常清楚贾岛的矛盾心情,也深知其能力和胸襟。若是一个人总是徘徊不定,必将一事无成。如今贾岛心绪不宁,就该远离尘嚣,继续修行,所以诗人便急切地盼望其早日超凡脱俗。

无可的这首五律情景交融,构思新巧,尤其是颔联极其精彩,作者利用感官上的错觉,描写生动,更别具情趣。所以也十分引人入胜,让无数才子俊杰赞赏不已。
  

诗人希望贾岛摆脱孤寂的状态,淡泊世外。可是自古穷通有定、聚散有时,既然仕途如此艰难,一时间也不是人力可以改变,所以就不可整日忧愁,而要舒展抱负、消遣寂寞,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北宋苏轼有一首《舟中夜起》,其开头两句写道,“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初听风声,疑其是雨;开门视之,月乃满湖。作者以雨声比喻风吹菰蒲的声音,十分形象生动。

这两句看似非常巧妙,其实是受到唐人无可的启发。正因为这位诗僧联想丰富,措辞精妙,才让满腹经纶的苏轼也盛赞不已,所以便跃跃欲试。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代诗僧的一首五律,颔联想象丰富,苏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