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律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微藻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尝试
TUhjnbcbe - 2022/5/27 17:05:00

螺旋藻在我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食用微藻里工业化起步最早、体量最大、商业化最成功的品种。本文将回顾我国螺旋藻标准体系整体建立情况,进而从螺旋藻“铅风波”事件、藻类及其制品标准的创新、食用螺旋藻粉标准的创新、藻蓝标准的制定等四个方面对建立我国螺旋藻产业标准化体系所做的尝试和探索进行综述,力图为其他品种微藻及其深加工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指明一条道路

前言

螺旋藻(Spirulina)属于蓝藻门、颤藻科,在显微镜下呈现由多细胞组成的螺旋结构,是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诞生于35亿年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生物。螺旋藻属噬碱极端生物,最适生长pH9.5左右,不易产生敌害生物,最初发现生长于天然碱湖中,螺旋藻在非洲乍得湖和墨西哥SosaTexcoco湖两个碱湖地区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1]。我国螺旋藻产业开始探索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总产量已接近吨,占世界产量的2/3以上,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螺旋藻产品生产国家,我国规模化养殖的主要是钝顶螺旋藻(Arthrospira.platensis)和极大螺旋藻(Arthrospira.maxima)[2],也是原卫计委发布的新食品原料目录里的两个螺旋藻品种。螺旋藻干粉中主要营养物质为蛋白质,同时富含藻蓝蛋白、多糖、γ-亚麻酸、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等多种活性物质[3],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功能食品配方原料,可作为未来牛奶和鸡蛋的一种可持续的潜在替代品[4]。

螺旋藻已经广泛应用在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饲料等领域,主要的产品形式包括螺旋藻粉、螺旋藻片剂、螺旋藻胶囊、螺旋藻提取物藻蓝蛋白和螺旋藻多糖,同时螺旋藻也可以作为原料作为各种食品的配料。经过十多年发展,上世纪90年代我国螺旋藻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产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年我国首个螺旋藻国家标准“食用螺旋藻粉”(GB/T-)发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螺旋藻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食用螺旋藻粉”(GB/T-)对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感官指标(色泽、滋气味、外观、杂质)、理化指标(细度、水分、蛋白质、类胡萝卜素、灰分)、重金属指标(铅、砷、镉、汞)以及微生物指标等进行了限定[5]。同年发布实施的还有“饲料用螺旋藻粉”(GB/T-),该标准指标项目与“食用螺旋藻粉”基本相同[6],为达不到“食用螺旋藻粉”标准要求的螺旋藻粉提供了出口。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公告(年第号),“食用螺旋藻粉”(GB/T-)于年10月份废止,要求转行标,过渡期一年。但由于种种原因,新的替代标准一直未能制定实施。年,“绿色食品藻类及其制品”(NY/T-)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实施,将螺旋藻粉及其片剂和胶囊同大型藻类海带、紫菜等一并纳入,对螺旋藻的感官(色泽、滋气味、外观、杂质)和理化指标(水分、蛋白、胡萝卜素、灰分)单独制定了要求[7]。

年,“绿色食品藻类及其制品”标准进行了修订发布,对螺旋藻的修订主要是将胡萝卜素指标修改为β-胡萝卜素,可能由于笔误,该标准发布版本中β-胡萝卜素的单位为50g/g,实际应为50mg/g[8]。经查询国家标准委标准制定修订管理系统,“食用螺旋藻粉”(GB/T-)于年通过复审,继续有效;同时,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国家标准“食用螺旋藻粉”(GB/T-)继续有效,行业标准“绿色食品藻类及其制品”(NY/T-)中关于螺旋藻粉的规定相应作废。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藻类及其制品”首次将螺旋藻纳入其中。

伴随着螺旋藻行业的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一些关于螺旋藻的地方标准和检测标准等,如云南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程海螺旋藻”(DB53/T-)[9],对螺旋藻的养殖技术和质量要求做了规定;福建省地方标准“螺旋藻养殖技术规范”(DB35/T-)[10]对螺旋藻的工艺流程做了详尽的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进出口螺旋藻粉中藻蓝蛋白、叶绿素含量的测定”(SN/T-)[11]属于对螺旋藻特有物质藻蓝蛋白的检测规定;再有,农业行业标准“食用藻类辐照杀菌技术规范”(NY/T-)[12]对需辐照杀菌的螺旋藻原料的工艺剂量和工艺要求作了规定。

本文将从螺旋藻“铅风波”事件、藻类及其制品标准的创新、食用螺旋藻粉标准的创新、藻蓝标准的制定等四个方面对建立我国螺旋藻产业标准化体系所做的尝试和探索进行综述,并对螺旋藻相关标准的展望,以期为其他品种微藻及其深加工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阐明一条道路。

01

螺旋藻“铅风波”事件

事件始于年2月29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地方监管部门通知,通知指出其所抽检的螺旋藻保健食品有13家企业存在铅等重金属超标问题,一时间螺旋藻“铅超标”成为社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藻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