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厚重濮阳由濮阳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史国强题写)
年3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南乐县仓颉陵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探测,发现了环壕、湖相沉积和仰韶、龙山至商周、秦汉时期的文化堆积。遗址面积5.6万平方米,其中殷商文化层非常丰厚。这处少见的上古时代环壕遗址,面积和濮阳西水坡遗址相当,文化绵亘数千年不断的特质,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仓颉陵考古现场)
(仓颉陵考古现场)
(仓颉陵考古现场)
考诸历史文献,多年前在此居住的应是什么族群呢?濮阳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史国强老师认为,很有可能是殷商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仓国所在地。
本着严谨的态度,厚重濮阳将史国强老师提供给我们的文章原文刊载如下。
从甲骨卜辞论殷商时期的“仓”国
作者史国强
主题词:甲骨卜辞仓颉陵遗址殷商仓国
摘要:甲骨卜辞中有关于殷商时期的诸侯国“仓”国的记述,是臣服于商王的诸侯方国,曾随同商王东征。按“同版系联法”“异版系联法”及古地理考证,仓国在今河南南乐县仓颉陵遗址。
年3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南乐县仓颉陵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探测,发现了环壕、湖相沉积和仰韶、龙山至商周、秦汉时期的文化堆积。遗址面积5.6万平方米,其中殷商文化层非常丰厚。这处少见的上古时代环壕遗址,面积和濮阳西水坡遗址相当,文化绵亘数千年不断的特质,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考诸历史文献,多年前在此居住的应是什么族群呢?笔者认为,很有可能是殷商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仓国所在地。试借甲骨卜辞及前贤研究成果,对殷商方国“仓”国的地望、活动及其它史事进行论证。
一、甲骨卜辞中的“仓”国
商代甲骨卜辞中涉及的古地名已逾千数,前辈学者对已识的甲骨文地名做了详尽的考证。在甲骨卜辞中,多处可见“仓”、“仓侯”等卜辞。例如:
“……令仓侯虎归”。(金祖同《殷契遗珠》)
“贞:勿令仓侯归?”(商承祚《殷契佚存》)
“贞:虎令从仓侯归?”(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
“癸亥贞:王令仓侯伐……”
“癸亥卜,贞:令仓侯征鼓?”(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6)
还有一些涉及“仓”的卜辞,此不赘举。据此可知,甲骨卜辞中的“仓”,为殷商时期的诸侯方国,仓国主体是仓姓部族,首领被商王封为侯爵,故称仓侯。现在已知仓国的首领至少两个,即仓侯虎和仓侯□(由亻旁,夕、布上下组成,此字不可识)两位。
长期以来,对于商代方国“仓”国研究,还没有大的突破。
我们知道,殷商时期的部族方国都是按其定居地而称名的,而定居地名多又是以部族名称定名。当时的部族方国内是没有或极少有其他姓氏的。仓侯虎所率领的仓族及居住地就在仓地,亦即仓国。那么,仓国地望何处?这就需要我们先弄清楚仓族是商王朝的敌对部族,抑或是附庸部族。
首先,按卜辞中所记述的仓国,乃至仓国的首领仓侯,未见有与商王朝敌对的内容,都是服从商王的命令,或受商王之命去讨伐某族某方国。商朝末期时局板荡,部族方国时叛时附的现象屡见不鲜,远离殷商都城的诸侯国尤其如此。仓国作为商王朝的附庸方国,唯商王之命是从,应该离商朝都城(今安阳殷墟)不会很远,当在商王的监管力时时所能达到的地方。也只有如此,仓国才会俯首听命。
再者,甲骨卜辞中的仓部族与夷、鼓、方、冓族方国等,经常出现在同版甲骨或同条卜辞上。夷(东夷)、鼓(顾)、马(马方)、冓这几个部族都在商王都城的东方,目前学者尚无争议。当时贞人占卜,在同时为两个以上、或多个地方占卜吉凶的时候,往往把地域相邻近的地方刻在同一甲骨上,这是一个规律,是殷商甲骨文研究者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郭沫若先生定名为甲骨研究“同版系联法”。据此,以仓部族为主体的仓国常与殷都东方的诸侯国在同版甲骨之上,那么仓国也应在商都东部。甲骨卜辞出土地在今安阳殷墟,贞人于此占卜,仓国应当在今安阳东部而不是西部。郑杰祥先生著《商代地理概论》中把仓族归入东土和东部方国一节中叙述,是正确的。
查《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六》载:仓亭在南乐“县西三十五里,其地有仓帝陵及造书台亭,因以名,即冉闵败张贺度处也,或以为山东范县之仓亭津,误矣。”明正德《大名府志》也记载南乐县西35里有仓颉陵及仓颉祠。历代地方志乘更是不乏其载。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契合,此地确有仓颉陵、庙和仓颉造字台,地下是一处文化堆积丰厚的古遗址。更为惊奇的是在这里发现了环绕遗址一周,深约5米,宽14、15米不等的壕沟,开在仰韶文化堆积之上。很明显这是一处龙山时期的早期城址,《魏书·地形志》记载为昌意城,是*帝子昌意所筑。这处遗址上殷商文化堆积丰富,其上有始建于东汉时期的仓颉庙,所在村庄名史官村,有规模宏大的仓颉庙会,对仓颉的春、秋祭祀“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几次到此考察,亲笔题词“古陵汉庙”。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刘庆柱和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社科院研究员冯时、任大援及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等都曾来此考察。综合分析研究,此处应是甲骨卜辞中记载的仓侯国所在地。其地正处在殷墟东方70多公里处。其仓族居民应是原本居住于此的仓族聚落,以仓字为地名、族属和方国名。
其三,著名学者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如果仓颉实有其人,或者仍属于高阳氏等类宗教集团”。并且进一步阐述,说:“后起*帝史官的说法,不足信据,有人说他是一位古帝这无异说他是一个氏族的首长,比前一说较近真实。”徐先生叙述文字起源时说:“仓颉以前,在各氏族里面已经有类似文字符号的使用,但是各作各的符号,不相统一,所以不能通用;仓颉出来,把这些庞杂的符号整齐划一起来,因此遂可通用,所以独传于后世”。并且指出,最初的文字符号“原始的行用不超过玄宫或与它有密切关系的范围”。我们已知,高阳氏就是颛顼;玄宫,是颛顼时代的宗教活动场所,其地在濮阳。颛顼实行绝地天通,人神分开,出现了专门的神职人员。他们在玄宫进行宗教活动,使用早期的符号文字,“象形符号在从前只有从事宗教的人才会使用,与宗教事业无关的人还没有需要”。仓颉或者就是颛顼时代主要的宗教事业神职人员。颛顼都濮阳,仓颉居南乐,两地相距不足百里。仓颉的后代到了商代成为仓侯国,这就是甲骨卜辞中所记的仓地。属于徐旭生所说与玄宫“有密切关系的范围”。
二、同版系联法释仓国
如前所述,在甲骨卜辞中,与仓族同版的有夷、冓、専、鼓、方、马等。如:
“癸亥卜,贞:令仓侯征鼓?”(见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6)
“贞……夷……从……仓侯归,不……(见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
“丁酉卜,贞:……冓见仓侯?六月。”(见金祖同《殷契遗珠》6)
其他不一一举例。
按鼓,即鼓国,或鼓族,常见与“敦”同版。敦,日本学者林泰辅《甲骨文地名考》释为顿,《尔雅·释丘》载:“丘一成为敦丘”,《释名》中说:“丘一成曰顿丘。”案古顿丘在今濮阳西,唐时割顿丘、昌乐(即南乐)四乡而设清丰县,与南乐县为邻。濮阳发现一红陶瓮残片,口沿部刻一字,很规整,冯时先生识为大篆“敦”字,正与《尔雅·释丘》所载相合。鼓,郑杰祥先生认为即顾,《诗经·商颂·长发》有“韦顾即伐,昆吾夏桀”句。韦顾又作“韦鼓”,颜师古注:鼓“即顾国,已姓”。考顾国,在今濮阳市范县东。按甲骨卜辞所记,顾国曾与商王朝对抗,所以商王“令仓侯伐鼓”是可信的。顾国在仓国东偏南约80公里。在殷商时代,商王利用附庸方国讨伐邻近的不臣之族,是常见的事。同时这也是商王管理方国的权谋。
试想,如仓族、仓国不在商都附近,或不是距所谓叛逆的方国较近,而是处在遥远的,且商朝不易监管并能使之臣服的陕西,或远隔太行的山西其他地方,这几条卜辞就很难解释了。况且西岐地方属于周部族、周国,常与殷商王朝对垒为敌,商王岂能指挥周部族兴兵来殷都附近征伐?这岂不是做大劲敌,引火烧身,自取灭亡么?再说,周部族又怎能臣服而听从商王调遣呢!
《甲骨文合集》,“贞:令……从仓侯虎伐方,受有佑?”方,诸侯国名,也是商朝的敌对国,卜辞中曾见商王亲自率*征讨,仓侯虎跟随商王东征。学者考证,方,在今商丘北的蒙城,位于仓国东南方向。商王东征路过仓国,令仓侯虎一同征伐方,路线是正确的。如仓族不在商都东边不远,并且臣服听命,而在西方更远或东方更远处,此卜辞就难以解释。
三、异版系联释仓地
异版系联法是指在同一甲版上的地名,有在另一甲版上(异版)与其它地名同版的现象,通过异版地名联想,考证曾经同版地名的信息。前述已知,“仓”与“鼓”同版,确证二地相近。而“鼓”又与“敦”同版。鼓即顾,在今濮阳范县,敦即顿丘,在今濮阳西。
甲骨卜辞中有“覃”与“敦”同版。按“覃”与“咸”通,覃即古咸城,在今濮阳县东南,与仓南北相距60公里。
又,“覃”与“铁”见于同版,“铁”即铁丘,在今濮阳市区。“敦”与“戚”见于同版。“戚”即戚邑,在今濮阳市内,距仓40公里。
“冓”与“捍”同版,“捍”即“干”,即干城,在今濮阳市,距仓45公里。
“冓”与“丧”同版。“丧”释为桑,《诗经·卫风》有“桑间濮上”,桑,地在濮阳,即今濮阳东西南北的大片土地。
“冓”与“莘”同版。“莘”即古莘亭,在今山东省莘县,在仓东50公里。
“莘”与“几”同版。“几”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古几城。“几”又与“马”见于同版。“马”即马陵,即今大名县马陵,一说在今范县北。古几城和马陵在仓国东40~60公里处。唯“冓”地名不可考。
上述十几处商代地名都在殷都东方不远,仓国绝不会跑到其他什么地方去。其他卜辞还有不少,于此不赘。
通过甲骨卜辞对仓国的考证,加之前辈学者已证实行之有效的“同版系联法”和“异版系联法”,可以认定,商代仓侯国(或称仓部族)应在今南乐县仓颉陵古文化遗址处,其地上遗迹、地下遗存都与其时代相吻合。商代的仓侯国应当是仓部族立国,史官村遗址沉积的几千年文化涵盖了建立仓国及其前后的数百年。这样的田野资料、卜辞资料、古文献资料以及地面现存文化古迹紧密联系,不是人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