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种植水稻,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应用品种要防止退化,保持相对稳定,培育优质水稻,提高其产量以及质量
我们种植三熟制水稻时,我们都希望它们能达到高产。而环境只是获得高产的外界因素,主要的还是要靠水稻本身的性质。所以呢,我们就有必要选择优良品种了。
一、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三熟制水稻需用什么样的良种?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品种是水稻增产的内因,优良的裁培方法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增产作用。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很大,使用品种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经过试验,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利、耕作水平等主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合理选用。
水稻高产品种,要求具有较理想的株型。无论早稻或后季稻,一般认为株高以60-95厘米较为理想,过矮则叶片重叠,植株的隐蔽性大,不能充分利用光能;叶片要短狭而挺直,才能提高群体植株的光能利用率,特别在幼穗形成和灌浆结实阶段,作用更为显著;要具有较强的分藥力,以适应较大范围的栽插密度;在生长后期根系的生活力要强,叶绿素含量要高,以达到青秆活熟。所以,三熟制水稻选用品种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三个特点:
1、抗寒、耐热能力要强。早稻中的早茬,特别是绿肥茬,要求播种较早。但江南地区清明前后往往遇到低温和连绵阴雨,降温到12C以下,播种后会出现严重烂秧;早熟品种在6月中、下旬还可能遇到黄梅低温,影响幼穗正常发育,产生大量空秕粒。
后季稻要求最迟能在9月22日齐穗,以便在9月25日前齐花。但上海地区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年份秋冷偏早,在此期间出现连续两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日最高气温不足23℃,使一般晚粳不能正常扬花,引起“翘穗头”。另外,早稻、后季稻后期都可能遇到高温。如年10月份气温偏高,特别是夜温偏高,使粒重普遍降低,对产量影响很大。
2、抗病、抗虫能力要强。在实践中般认为:早稻怕纹枯病,后季稻怕穗颈稻瘟病。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气候条件有关。水稻在孕穗前后,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齐头并进,生长旺盛,全田叶面积系数达到最高,荫蔽性也最大。在这个时候,早稻如果碰到连续低温阴雨,稻苗“水发”,抗性减弱,就容易暴发纹枯病;后季稻遇到秋涝低温,就容易引起穗颈稻瘟病,迅速蔓延,造成大量空秕,使粒重降低。同时,随着三熟制的发展,作物连续种植,也为各种害虫提供有利的寄生条件,如叶蝉、飞虱、纵卷叶虫等的基数普遍提高。因此,要求水稻品种既能抗病又能抗虫。
3、根系强壮,后期生活力高。实践证明,在一定穗数的情况下,“万穗不如一粒,一粒不如一克”。意思是说,每亩增加一万穗,不如每穗增加一粒;每穗增加一粒,又不如千粒重增加一克。影响千粒重高低的主要因素,往往是由于后期早衰。早稻后期遇到高温,常会引起青枯早衰;特别是后季稻,由于后期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土温降低,更容易使根系的生活力减弱,导致早衰,影响产量。
二、应用品种要防止退化,保持相对稳定:
在三熟制栽培中,各地应用的品种很多,变化也很大。就松江地区来说,前几年,早稻主要用“矮南早1号”,“二九南1号”、“8号”、“9号”,“矮南早39”,“青冬6号”等;后季稻主要用“嘉农15”,“嘉农14”,“农虎6号”,“农虎早选”,“双丰一号”,“农红73等。近一、二年,早稻“二九青”,“矮南早1号”,“矮南早39”,“青冬6号”,分别表现穗型小、粒重低、抗纹枯病能力弱、成穗;率不高等缺点,产量不理想,已经基本淘汰。
而由“广陆矮4号”,“中秆早”,“原丰早”,“早丰收”等生长较清秀,抗病,成穗:率高,穗大、粒重的品种所代替;后季稻“嘉农15”,“嘉农14”,“双丰一号”,“农虎早选”等品种,也由于种性退化,穗型变小,粒重降低,抗病、抗低温能力减弱,已有为生长青秀,穗型大,较耐低温,而生育期较长的“嘉湖4号”,“桐青晚”,“晚圭9号”等品种所取代的趋势。
栽培水稻,我们可以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对于良种获的选择,我们应该注意一个问题,所应用品种要防止退化,保持相对稳定。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所有内容了,对于以上的知识,如果大家伙有什么不了解的,或者有什么见解的,记得在评论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