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喝随机茶样
云南古树白茶和普洱茶一样,都是按季节采制,而且认可度最高的当属春茶和秋茶。
然而,春秋两季制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同的天气情况,而且制茶过程受温度、时间等因素影响,所以白茶滋味上也会有季节特点。
那么,本期我们就以晴天、阴天制作的云南古树白茶的春茶、秋茶作为对象,盲品并判断出它是秋茶还是春茶,是晴天做的还是雨天做的;并讨论茶叶的季节性特点,以及不同天气下茶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为什么同样的鲜叶,会出现这样的区别。
泡茶者:国家高级评茶员:小超
茶会内容01盲品茶品
均为云南古树白茶茶样,共4款,(其中一款为年阴天制作的秋白茶,其它均为年阴、晴天制作的春茶、秋茶)每款茶7克,共品8泡。
02茶会流程为保证竞猜的公平、公正,在开始之前,我们让一位不参与盲品的同事先准备好茶样并标号;其次品鉴团队进行冲泡、盲品、竞猜;
品鉴结束后,每位成员提交答案,最后由未参与盲品的同事核对答案,并公布最终结果。
03茶会规则品鉴冲泡茶具,南茗佳人mL白瓷盖碗。
冲泡用水为珍茗山泉,水温为90-℃左右,均温杯1次、润茶1次。
1号
冲泡、品鉴
______
条索芽叶绿墨偏黄,白毫显
汤色金黄透亮;
汤含香高扬浓郁,花香、蜜香为主;
滋味浓甜均衡,几无苦涩,茶汤中带花香、蜜甜香贯穿始终,汤质厚度适中,咽下茶汤,齿颊留香持久,口腔清新甜润。
叶底叶梗硕长且大,叶质较薄,色泽绿黄较亮
2号
冲泡、品鉴
______
条索色泽银灰偏绿,芽头饱满,白毫显露;
汤色浅黄;
香气沉稳内敛,花甜香为主
滋味清甜,汤质厚显粗狂,茶汤咽下,花甜香回转至舌面,伴有丝丝回甘,但均衡度欠佳。
叶底叶质厚,芽头饱满,叶梗较粗,色泽黄绿
3号
冲泡、品鉴
______
条索叶片较大,墨中偏黄,芽头细长白毫
汤色黄亮至橙黄透亮;
香气甜香为主,略带丝丝药香
滋味柔甜,汤质绵软无力,茶汤中蜜甜香及缕缕药香较低沉,咽下茶汤后,口腔甜滑,舌面略带回甘但持久度欠佳。
叶底芽叶硕长较大,叶质薄,色泽偏黄
4号
冲泡、品鉴
______
条索芽叶卷曲硕长,色泽绿润,白毫显
汤色黄绿清透;
花香高扬浓郁,略带缕缕青气,随后变淡
初品,滋味清甜,厚度不足,汤含花香及青草气,但随着冲泡次数增加,青气消失且茶汤厚度提升;
咽下茶汤后,口腔清新甜纯略带丝丝清凉。
叶底芽叶饱满壮硕,色泽绿润
品鉴结束后,所有伙伴们填写答案并提交;
“
公布的结果是:
1号茶:秋白茶(晴天制作)
2号茶:春白茶(阴天制作)
3号茶:秋白茶(阴天制作)
4号茶:春白茶(晴天制作)
公布答案后,大部分成员能够通过茶叶色泽和滋味,判断出春茶、秋茶以及晴天、雨天制作的区别。
那么,晴天、雨天制作出来的春茶和秋茶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季节特征,该如何辨分呢?
首先,从春茶和秋茶生长特征出发:
春茶经过整个冬季的修养,积攒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内质较为丰厚,芽叶壮硕饱满。
滋味:汤质厚且饱满,茶汤入口层次丰富,有生津;
再看叶底,芽叶厚且饱满。
而秋茶经过春季采制后休养生息的时间仅有2-3个月,茶树为鲜叶的生长所能提供的物质没有那么充足,也直接导致了秋茶的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质变薄。
但因云南秋季的茶山降雨量较为适当,加上夏季的高温,使得茶叶中的氨基酸、芳香醇等物质积累多,制成的茶品冲泡品饮后期甜度和香气突出,茶汤厚度、饱满度虽比不上春茶,但较为柔和;
再看叶底,叶张虽然硕大,但叶质较薄。
其次从干茶色泽延伸到制茶角度:
1号——芽叶绿墨偏黄,白毫显;
2号——色泽银灰偏绿,芽头饱满白毫显露;
3号——叶片较大,墨中偏黄,芽头细长白毫显;
4号——芽叶卷曲硕长,色泽绿润,白毫显;
回顾文章开头提到的,其中有一款年秋季阴天制作的古树白茶,从制茶角度看——阴天气温低、湿度大、阳光不足,意味着萎凋、干燥时间加长,茶叶中茶褐素、茶黄素等物质合成较多,会导致叶色变深。此外,制茶过程中芳香物质还会受空气中水分子影响,香气减弱。
再加上5年转化,叶色难免偏黄偏深,所以可以确定3号就是年阴天制作的古树秋白茶。
同理晴天气温高,空气干燥且阳光充足,萎凋、干燥时间快,而且随着萎凋、干燥时间缩短,叶绿素留存度变高,茶黄素、茶褐素等氧化物合成较少,所以干茶色泽偏绿。其次,因为制茶温度高,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被激发,冲泡后能闻到高扬茶香。
所以从干茶色泽,香气高低,滋味风格,叶底上是可以对比推测出,古树白茶到底是春茶还是秋茶,以及晴天、阴天制作的。
看到这里茶友会问,既然第4款是春茶为什么茶香中会有青气,且滋味表现不协调?
是因为萎凋时间不足,过快进入干燥环节,内含物质中保留了过多正己醛、异戊醇等能够产生青草气的物质。
当然这跟当地春茶季干旱有关,茶鲜叶在树枝上含水量本就少,萎凋时也就没有足够的水分供茶叶氧化聚合,滋味也就跟着不稳定,但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青气变淡,茶汤鲜爽度、甜度、厚度也逐渐提升。
综上所述,如果把它们分开单独品饮,很难判断出春茶、秋茶,更何况是晴天还是阴天制作的。把它们集合到一起进行对比,结合理论依据,才能一一推测出相互之间的区别,进而判断出正确结果。
对于茶友来说,还有一个点是要多喝多研究,知道白茶的蜕变原理,再结合具体的茶品进行判断。
本期品鉴会总结就到这里了,南茗佳人将于每周定期举行品鉴会,盲品活动还在继续哦,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