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律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仪光middot焦点仪器光电学子 [复制链接]

1#

在刚刚结束的

第三十一届“冯如杯”科技竞赛中

仪光学子续写辉煌!

荣获科技竞赛

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

荣获创业竞赛

金奖2项,银奖5项

01

获奖名单公布

项目名称

项目

类别

第一

作者

获奖

等级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

智慧医疗物联网平台

机械

控制

赵一帆

一等奖

悬浮3D交互显示系统

信息

技术

文学锐

一等奖

新型波导增强拉曼光谱仪及其在食用油智能检测中的应用

信息

技术

张栩嘉

一等奖

一种可用于心脏起搏器的超声输能装置

机械

控制

徐硕研

二等奖

基于眼动追踪和脑机接口的

智能助残机器人

机械

控制

王嘉琪

二等奖

基于微纳米材料的

超快脉冲光纤激光器及应用

机械

控制

吕文浩

二等奖

噪声环境下压电触摸感应方向检测与其按键动态技术应用

机械

控制

崔子昂

二等奖

用于病*蛋白红外光谱检测的表面增强纳米结构

生命

科学

何厚澍

二等奖

基于纹影法的收敛-扩张管

最佳膨胀比测量

数理

梁力文

二等奖

婴幼儿电子视力表的

设计及研究

信息

技术

鲍婷婷

二等奖

基于压阻传感器阵列的

肺病综合检测系统

信息

技术

王仁睿

二等奖

集成成像3D显示手机屏

信息

技术

罗唯中

二等奖

便携式智能偏振成像

探测技术研究

信息

技术

王佳鑫

二等奖

基于触觉传感的智能情绪识别系统设计及应用

信息

技术

贾伟辰

二等奖

基于EIT的人体成分检测

机械

控制

欧阳昊

三等奖

基于多传感融合、触觉反馈和机器学习的智能假肢

机械

控制

徐科

三等奖

基于视觉/惯性的

眼位和代偿头位测量技术

机械

控制

李壮

三等奖

基于压电效应的智能轮胎与碰撞预警系统

机械

控制

睢志鹏

三等奖

波分复用式双芯光纤

荧光检测仪

机械

控制

陈嘉琳

三等奖

基于行走运动的

IMU步态信息采集分析系统

机械

控制

籍雯琦

三等奖

基于高斯分布采样的

二维振镜扫描性能研究

机械

控制

陈一凡

三等奖

基于微分方程模型和模拟退火算法的炉温曲线研究

能源

化工

任子昊

三等奖

低照度高精度双目测距系统

信息

技术

孙伟龙

三等奖

基于GAN网络的

人脸遮蔽智能修复系统研究

信息

技术

朱皓轩

三等奖

交互式悬浮3D显示系统

信息

技术

胡晓帅

三等奖

基于表面微结构涂层的超柔性电子皮肤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信息

技术

魏博宇

三等奖

基于激光雷达数据的

玉米植株三维场景重建

信息

技术

龚家贝

三等奖

CYGNSS接收GPS卫星区域

EIRP特性研究

信息

技术

钟文浩

三等奖

利用卫星数据的红光波段

叶绿素荧光提取算法研究

信息

技术

马欣鑫

三等奖

基于激光微腔的

新型冠状病*抗体检测

创业

大赛

路金松

金奖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

灵巧假肢的创业项目

创业

大赛

姚家乐

金奖

婴幼儿便携式电子视力表

创业

大赛

鲍婷婷

银奖

Perfecter智能图像修复系统

商业计划书

创业

大赛

杨明

银奖

基于深度学习的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创业

大赛

杨恩科

银奖

基于便携智能拉曼光谱分析系统的食品检测服务

创业

大赛

田恬

银奖

Piezo智能轮胎与

车用碰撞预警系统

创业

大赛

睢志鹏

银奖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名单

02

优秀项目采访

我们采访了解了获得

科技竞赛一等奖和创业大赛金奖

的优秀项目

下面对项目的导师和第一作者的采访

或许能让大家对本科生的科创有更多了解

01

科创一等奖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

智慧医疗物联网平台

指导教师:高硕第一作者:赵一帆

其他作者:王佳鑫陈子昂刘赫健张逸飞

图1展示海报

图2项目第一作者赵一帆

项目简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老龄人口的寿命得到延长。然而,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老年人更易出现某些健康问题,例如膝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脑卒中等疾病。由于现今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老年群体正面临就医难的严峻考验,医疗机构需要对患者远程进行运动状态监测、疾病诊断和康复评估。健康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和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了途径。

通过智能化健康监控和数据分析,医疗机构可自动、持续检测患者状态并进行精确诊断。然而,现有的电医院内优化挂号流程、建立患者电子病历等,未真正实现智慧医疗。智能传感器技术、疾病数据分析技术和医疗物联网平台的开发仍需进行大量创新性工作。

基于此,本项目采用多传感融合技术,设计了一套可穿戴设备,设计数据处理电路,制定通信方案,来收集、分析下肢运动的相关信号,上传至云端数据库存储,可供实时访问,提供安全保护。同时,开发手机和电脑端的应用软件实现人体运动状态的反演。通过搭建具有四个层次的健康物联网,可进行远程运动模式识别、辅助医疗机构进行疾病诊断和康复评估,最终完成智慧医疗物联网平台的构建

向下滑动查看

导师采访

Q:请问老师,这一课题是怎样产生的?

A:课题产生的契机在于生医学院研究步态分析的郑诚功老师和我们提到,他们使用的一些仪器依赖于进口,价格昂贵且缺乏购买渠道,售后也得不到保障。因此,郑老师希望我们仪器学院能够做出类似功能的仪器,不仅能够为生医学院的研究提供帮助,医院的各个科室发挥作用。

Q:您在指导这个项目组的同学推进工作时,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A:我带的项目组比较多,开始时每周会让大家一起汇报,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学期开始后,一些同学会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忙,我们不再采用固定时间集中讨论的模式,时间安排上更为自由一些,大家会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找我沟通。一帆这个组的同学做得很好,合作有序,每个人也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Q:在您看来,这次一帆的小组能获得一等奖,关键之处在于什么?

A:他们团队的凝聚力非常强,虽然十月份才完成组队,但同学们都很专注、踏实。小组成员在硬件、软件方面各有擅长,能够做到分工明确、各有所职。每个人在各自负责的部分,都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一帆的领导力比较强,她会给每个人制定详细且合理的分工,不会让成员太累,同时项目也能有计划地稳步推进。

Q:您在组建项目组的时候有为学生设定什么准入标准吗?

A:我没有设定任何准入标准。作为新人老师,我目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这一年我带了十几个科苑项目组,目的是希望尽我的努力,结合每个同学的个人特质,帮助感兴趣的同学走一遍科研的流程。既然同学们对做项目感兴趣,作为老师,我也很愿意为大家提供平台和机会。

Q:您能分享一下一帆的项目组遇到困难向您求助的经历吗?

A:当然。作为本科生,专业技术可能没有那么强,同学们可能懂得一些基础知识,但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各个模块之间的协调等工作,在这一点上是需要有人指点的。尤其硬件方面,遇到问题,有经验的工程师可能很快就能发现症结所在,但初学者自己摸索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和我的研究生都会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共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最终还需要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

Q:站在老师的角度,带科苑项目有什么不同的收获吗?

A:我喜欢带很多同学做项目的原因是,看到同学们的成长会给我带来喜悦,我愿意把时间留给和同学们交流上。看到同学们从一开始想法的不成熟,到慢慢培养起逻辑思维,不断进步,会让我很有收获感和满足感。

Q:老师对19级、20级想要参与科创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A:希望19级同学认真学习模电、数电等专业课程的知识,打好基础,利用好学院提供的课程设计和平台资源,例如接下来的仪光科技等实践类课程,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

对20级的同学来说,大部分同学可能不具备科创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即将迎来课程任务繁多且有一定难度的大二学年,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将更多精力放在课程学习上。不过,我非常欢迎和鼓励大家来我带的项目组参观,了解项目的基本内容,明白加入项目组需要哪些知识储备,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接下来的一年可以针对性地补充相应的知识,为之后参与到科创项目中打下基础。

向下滑动查看

第一作者采访

Q:你是由于什么契机加入到这个项目组的?

A:出于想了解科研是什么,看看自己是否对其有兴趣的目的,在大二刚开学联系到了高老师,刚开始在一个学长的项目组里承担任务,渐渐发觉自己对这事还挺感兴趣,于是大三决定一个人带现在的这个项目。

Q:你平时在项目中花费的时间大概是多少?

A:刚开始每周会按计划向前推进,一周抽出一两天来每天三四个小时,写文章或者准备答辩期间几乎是全天(除了上课时间)

Q:在做项目的时候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A:刚开始不了解甚至还不认识大家,相互之间不怎么沟通,不能很高效地合作,熟悉了之后大家各自发挥长处,遇到问题主动交流,集思广益,项目进行起来越来越顺利。

另外,在软件方面,我们经常会遇到实际能力和实现效果无法达到理想预期的情况,比如运动状态的高相似度反演和实时显示,我们只能尽力向着理想情况靠近,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向前走了很大一步。

Q:你觉得你们的团队能达到高效工作的状态,获得不错的成绩,其关键之处在于?

A:在于团队里每一个小伙伴都身怀绝技,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并且一路上始终踏实认真。

Q:在你们的项目中,比较注重大家哪方面的能力?

A:这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侧重点,因为我们的项目很具有综合性,既有硬件又有软件还有通信,既有实际实验又有模拟测试,所以团队需要擅长各种技能的小伙伴,只要能踏实的做好一件事就行。

Q:你主要负责的部分是?

A:我主要负责硬件、实际实验和文章的写作,同时组织整个项目的推进。

Q:有没有什么自主学习项目相关的新技能,快速适应项目节奏的方法可以推荐给大家?

A:可以首先问一问导师或者学长学姐有什么关于学习某项新技能的好方法或者资源,然后再自己下功夫。要定期,最好每周,主动找导师汇报项目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导师会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建议,这样项目也能很好的推进。

Q:现在项目结束了,有什么收获吗?

A:概括来讲,收获了对科研的了解和兴趣以及各种新技能,收获了将学过的知识成功运用于实践的体验,还学会了如何有效沟通,如何调动小团队里每一份力量实现共同的目标。

向下滑动查看

02

科创一等奖

悬浮3D交互显示系统

指导教师:王琼华第一作者:文学锐

其他作者:刘一健李春怡黎宣辰

图3展示海报

图4展示折页

图5项目第一作者文学锐

项目简介

项目采用了结构简单的集成成像显示技术与二面角反射镜相结合的技术,在实现3D显示的同时,使成像脱离显示器束缚,部分解决了深度有限问题,同时配上三维交互,使得此系统在交互体验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娱乐等领域,此系统能够在成本较小的情况下提供优秀的三维体验感,同时,三维显示与三维交互的结合也是在为增强现实技术方向探索一条可行道路。

利用二面角反射镜,部分解决了深度有限的问题,其次,二面角反射镜对像的二次反射,解决的集成成像中不可避免的深度反转问题,不需要重新再进行片源的像素映射,从而节省了运算时间。

利用计算机完成建模以及光场信息构造,减少了需要收集的光场信息量,更加有利于后面的光场重构。另一方面,用虚拟相机代替摄像机阵列,能够获得更加精确的参数,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实验成本,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基础条件。

向下滑动查看

导师采访

在“仪光·人物”板块

我们曾对王琼华老师进行过专访,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王琼华老师的风采吧~

奋力攻关,劳逸结合:王琼华老师专访

点击链接阅读王琼华老师专访

第一作者采访

Q:据我所知你的一等奖项目是从零开始的,请问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项目“悬浮3D交互显示系统”吗?

A:我们项目主要是基于王琼华老师的集成成像3D技术完成的。在跟老师和师兄学习之后了解到了集成成像存在的一些缺陷,针对这些缺陷设计了我们的悬浮3D交互显示系统。项目主要是将集成成像的3D像悬浮在空中,增加了深度感,然后加上了手势的交互性,提升了三维上的观感。

Q:那你的团队平均在项目上花费的时间大概有多少呢?

A:项目从12月开始立项然后寒假主要就是学习一下理论知识以及OpenGL的编程,这个时候主要是线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