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9372469.html想象一下,假如有一颗类地行星,也可以培养多细胞植物和动物这样的复杂生命,那它们长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重置地球,推测生命的进化,看看会形成哪些东西。如果将生命的进化当作磁带,重新开始播放,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
你也许期待这样的结果:40亿年后,地球上出现了目前的生态系统,或者另一种世界景象,活跃着完全不同的陌生生物。
虽然俗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目前生命的形成只有几种可能的方法。生命世界有可能被包裹在脂肪膜中的DNA/RNA和蛋白质主宰,生机勃勃的生命只能从有机物中产生。如果真是这样,类地行星上生命的进化过程将与地球上的生命相似。一旦出现第一批细胞,进化压力也应运而生,迫使生命利用所有可能的能量来争夺空间、营养物质和其他资源,或者相互合作、互利共赢。
研究人员认为,一旦生命出现,类真核细胞的共生发展与多细胞生物的构建几乎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虽然历经几十亿年,但人类与细菌的进化在许多方面并没什么变化,不过在将现有的蛋白质组合成新功能方面,进化确实很有独创性。大自然母亲远不是一名发明家,它主要扮演着工匠的角色——重新利用细菌工具包,为新问题献谋献策。例如,允许脉冲在我们大脑细胞中传播的隧道状蛋白质与跨越细菌膜的通道直接相关。
从语言、哲学思考到航天飞机的设计,所有人类的想法都基于细菌在内部环境中发明的一项古老的分子技术。
另外,探索有机体所有可能的进化路径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要遵循一定的法则,正如水流沿着陡峭的峡谷流淌。局部结构的进化可以解决特定的生存问题,而且这种进化会发生很多次。
例如,在动物王国中,眼睛就单独进化了很多次,从原始的感光点到昆虫的复眼,以及人类这种脊椎动物的眼睛。脊椎动物的眼睛堪称生物工程学上的奇迹,它们可以自动调节焦距和动态光圈,在广阔的视野下获得如水晶般清晰的视觉效果。
这种与摄影机设计类似的眼睛在无关联的动物群体上独立进化了至少5次。作用在完全不同生物体上的自然选择趋同于产生相同的结果。头足类动物(如章鱼和鱿鱼)的眼睛优势远胜于脊椎动物的眼睛,因为当它们的视神经和眼球分离时不会有盲区。
如果生命可以重新进化,你可能会认为动物很快会发展出视力。因为在感知环境方面,眼睛能为生命提供巨大的生存优势,即使这种视力没有摄影机似的眼睛敏锐。
进化生物学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无论生命重生多少次,生物的特点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是否可以重复出现。像眼睛这样的结构已经独立进化了好多次,是一个很好的候选者。我们可以期待类地行星上的生命也能承受一些条件而发生进化。
生物体的有些结构的进化则无关紧要,历史的偶然性可以轻而易举地产生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一只手有5根指头?从进化上来说,5根手指头相较于4根或者6根而言可能没有更多的优势。一些进化生物学家认为,5根手指头可能是随机选择的结果,比如5根骨骼支撑鳍的鱼击败了它们旱地的近亲。
如果有一条不同种类的鱼祖先首先爬上了岸,我们可能不太用10(10,,0……),而用8(8,64,……)这样的基数来做计算。其他的随机事件也会对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有颗陨星有70%的概率在万年前撞击了地球。
不同的生物体会遵循同样的物理定律发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许多海洋物种,包括鲨鱼,鲸鱼和海豚这样的哺乳动物,已经灭绝的恐龙(如鱼龙),以及企鹅这样的鸟类,都具有锥形而平滑的身体,因为这种构造高效、精干。对于任何地外物种来说,若想在液态水或者液态乙烷中畅游,都必须拥有这样的构造。
在类地行星上,飞行的进化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地球上,这种特征出现在翼龙(已经灭绝)、昆虫、鸟类和蝙蝠身上。某些特殊的两栖动物,比如一些鱼类,甚至某类植物的种子,都有滑行的能力。尽管在空中飞行所需的能量严格限制了飞行动物的体型大小,但这种体型在逃避天敌和觅食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科学家做过一些有趣的计算来判断在其他行星上能否飞行。小于地球的行星具有较低的引力,这样大气压就比较低。这意味着通过飞翼进行少量的升降和飞行可能比较困难,因此,飞行动物需要面积非常大的飞翼,才能舒缓地拍打飞翔。
比如,三亿年前拥有75厘米长的双翼的蜻蜓可以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中。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有较强引力的行星上,飞行可能更加容易,因为这类行星的邻近地面具有厚重的大气层,这意味着即使大小适中的翅膀也会产生很大的升力。
地球动物的其他特征非常有效地适应了环境,其他行星的生物体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身体结构。原始生物体的构造就像一根长管,由重复、相对独立的枝节组成。这种分段结构有利于遗传系统进行编码,通过在末端添加新的枝节轻易地实现生长,这种动物通过自身的简单波动来移动,蠕虫就是这种身体结构。
这种进化遗迹出现在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昆虫身上,甚至出现在人类身体的椎骨和肋骨中。动物处理食物和提取营养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沿着带有“入口”和“出口”的管道状肠道流动。人体的构造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只不过由一个主干支撑的多肠道体系,再加上四肢组成。
大型动物通过内部循环系统获得能量的最佳途径是,营养被输送到物尽其用的地方,然后移除废物。脊椎动物使用含铁分子的血红蛋白将氧气输送到代谢性细胞当中,因此血呈红色。其他金属离子也会参与到内部循环系统中,比如马蹄蟹的血液因含铜而呈蓝色,海参的皮肤在黄绿色之间变换。
收集周围的信息有助于动物找到食物,躲避天敌,因此,适当的感官进化是可以预测的。
听觉能够在大多数环境下感知周边的动静,对生存大有裨益;在光亮的区域,视觉也非常有用;化学感应(味觉和嗅觉)通过接触化学物质来反馈信息。有些动物对磁场和电场非常敏感。集中的神经系统可以加速信息的处理速度,让你能够快速地感知附近发生的事情,减少反应时间。
虽然高等动物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的位置不尽相同,但头部都位于身体前面。植物世界也存在着广泛的趋同进化。植物进化出了5项基本技能:保持水分、保持体内气体和大气的交换、收集阳光、孢子可以扩散以及拥有机械稳定性。
植物会根据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地生存。干旱地区的仙人掌粗而短,很少有分支结构,这样可以节约水分。植物通常有宽平的树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光线吸收面积。
外星世界也有可能存在类似的机制,或者形状类似的树木。在强风凛冽或者拥有强大引力的行星上,机械稳定性是首要考虑的条件。
这里的树木比较低矮,很少会延伸出分支。在被红矮星潮汐锁定的行星上,如果存在可怕的飓风,这里的树可能长得像紫菜一样,拥有灵活的茎和流动的复叶,以便在呼啸的狂风中残存。
复杂的地外生命可能在许多方面与地球生命非常相似,我们可能会立即识别出外星世界的树木,甚至动物的一些特征,比如节、鳍、四肢、眼睛、内脏和心灵。感觉器官的排列、皮肤的构造和腿的数目更可能是偶然出现的,因此,我们无法预见生命会出现哪种特殊情况。人类级别的智力是随机出现的还是进化的必然产物,迄今为止我们依然不确定。
设地外物种的智力进化到至少与人类同等的水平,他或者她(区分外星人的性别让人头痛,假设他们有两种性别,甚至可以进行有性繁殖)驾驭着外表光亮的飞碟降落在白宫的草坪上。那么我们期待它们进化到哪一步呢?它们会走出、爬出航船,还是滑行出来,甚至像液体一样流出来?它们有可能是令我们大跌眼镜的绿色怪物吗?
我们有能力对地外生命做出合理自信的判断。几乎可以确信的是,它们是一种陆地动物。海洋生物所需的鳍(鱼类或海豚的鳍)不是特别灵巧,也不适合使用工具来制造工具或者改善环境。显然,假想像章鱼那样灵活的外星生物的存在将与上文的观点背道而驰,很难想象它们如何在水下使用明火,从矿脉中采掘矿石来冶炼金属,这些原料对人类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的天外来宾也许浑身都是绿色的。陆地生物一般都拥有这种颜色,主要是因为,绿色源自植物中的光合色素叶绿素,动物出于伪装需要着上这种颜色,这样有利于在植被中隐藏。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叶绿素分子非常普遍,遍布星系的生物可以利用它来吸收恒星的光芒。然而,光的波长依赖于发射光线的恒星有多热。因此,一颗温度比太阳低的恒星会发射出比可见光还多的红外光。因此,光合色素需要被调谐,从而吸收红矮星的光线,这样映入我们眼帘的地外生命可能不是绿色的了。
因此,在寒冷母星庇护的行星上,地外生命可以将自己的外表伪装成与植被相近的颜色,这种颜色不可能是绿色的。它们的眼睛对低波长的光可能最为敏感,因此它们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感知周遭的世界,可能会将飞船漆成红外线的“颜色”。因此,如果走出飞碟的生物呈明亮的绿色,你可以将这归结为一个不太可能的巧合,或者得出它们的恒星与太阳非常相似的结论。
或者,地外生命的皮肤呈绿色不是为了伪装,而是因为它们靠叶绿素来提供营养。地球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给自足,而动物通过吃植物或者吃拥有能量的动物来间接获取能量。如果给定一个新的开始,是什么阻止了进化赋予蜥蜴类似太阳能电池板的绿色皮肤以在白天产生少许的能量?
简单的答案是光合作用,即使假设动物永远不需要躲避它们的敌人,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躲避在树荫下,光合作用也不会产生足够多的能量,以满足动物的需求。只有大约8%的光能照射在植物上被转化成糖类。对于与人类大小的动物的皮肤来说,这还不足以提供肌肉和脑供能的10%的能量。
复杂动物不能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生命,需要从含有现成营养的动植物上获取能量,而且需要氧气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足够多的能量来满足细胞的高要求。
一些来自进化方面的合理原因表明,我们不应该期待地外访客拥有凸显的眼睛。视力拥有极其重要的感知能力,可以感知周边的环境,被认为是复杂的陆地生物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不过,许多生物进化出来的视力非常差,它们也许能看清太阳的方向或者及时发现猛扑过来的捕食者,却不能提供良好的分辨率来推动高智慧的发展。
据认为,昆虫的复眼可以观察到非常开阔的区域,并拥有相当清晰的视觉效果。但据计算,若想拥有与人类相同的视力,复眼的直径必须超过1米。因此,外星人很有可能像人类一样,透过摄影机似的眼睛注视着我们。
作为“怪物”的技术型外星人是什么样的呢?从能量限制的角度来说,任何高智慧的动物必须是或者至少部分是食肉动物。因为比较大的大脑(地外生命的大脑中集中了大量的神经细胞)所需的能量更高,需要食用其他动物才能获得。活跃的猎人同样会迫于进化压力来提高应变能力,以成功获得猎物。食草动物则需要花更多时间来悠闲地啃食植物。
我们的地外访客不可能是领地意识很强的孤独猎人,它们必须是社会物种,与自己的同类和平群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信息和思想,积累知识,推动技术的进步。孤立的个体无法打造一艘飞船,必须借助不同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另外,好战的物种可能在生命的火种在星系间传播之前早就灭亡了。在人类的发展征程上,太空飞行或者星际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出现时间与92号元素铀的非凡性能的发现几乎在同一时间。在意识到铀元素可能会产生不可控制的核裂变之后,我们立即用它来制造武器去残杀自己的同胞。因此,好战、暴力的物种可能在星际旅行和造访地球之前由于太过于科技化,早就自取灭亡了。
走出飞船的地外物种不太可能是拥有双臂的直立双足动物,不太可能像我们想的那样拥有能被识别的面孔和颇受科幻作品青睐的服饰。不过,它们可能与我们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拥有内脏、内部的血管循环系统,以及带有眼睛的头部。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从分支祖先那里进化而来的,有着发达的肺,深深地呼吸着氧气,下一个到访的星际来客也是如此。
注:以上内容来自《人人都该懂的地外生命》
《人人都该懂的地外生命》属于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新核心素养”系列图书之一。本系列图书致力于推广通识阅读,扩展读者的阅读面,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其中涵盖了哲学、心理学、法律、艺术、物理学、生物科技等诸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其中《人人都该懂的地外生命》涵盖了天体生物学的发展脉络、关键研究和前沿新知,让你一本书了解地外生命的“前世今生”。